第A4版:综合总第2582期 >2021-04-07编印

他,一代完人:
清正廉洁 始终如一
刊发日期:2021-04-0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庆元山金簪子坡上的张鹏翮墓。

庆元山金簪子坡上的张鹏翮墓。

雍正皇帝亲自为张鹏翮撰写祭文。

雍正皇帝亲自为张鹏翮撰写祭文。

雍正皇帝赐张懋诚千两治丧白银。

雍正皇帝赐张懋诚千两治丧白银。

同僚、百姓集齐奠送张鹏翮。

同僚、百姓集齐奠送张鹏翮。

张鹏翮被雍正皇帝诏祀贤良祠。

张鹏翮被雍正皇帝诏祀贤良祠。


  

  “巴人出将,蜀人入相”。几千年来,巴蜀文化哺育和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清代贤相张鹏翮便是其中之一。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信阳子,清代著名清官、治河专家、理学名臣,史称“清官”“贤相”。祖居四川遂宁蓬溪黑柏沟,生于四川广安邻水石老寨,归葬重庆潼南庆元山,享年76岁。他历经康熙、雍正两朝,历任兖州知府、河东盐运使、浙江巡抚、江南学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河道总督等职,最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正一品)兼吏部尚书。他品行高洁、政绩卓著,在清代268年间,是川渝地区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因其“廉能”兼备,被康熙、雍正两代帝王赞誉为“天下廉吏”“一代完人”!
  张鹏翮一生体现出来的公忠体国、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担当奉献,与时代精神是一致的。为此,我们深入挖掘了一批典型故事,以传承和弘扬这些体现在张鹏翮身上的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
  今日,本报刊登张鹏翮系列故事之十五《清正廉洁始终如一 ,》一起来看看吧。


  在重庆市潼南区小渡镇月山村的庆元山金簪子坡上,有一处简陋的薄葬,与普通百姓并无区别。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没有任何陵园设施的普通墓茔,却“长眠”着一位被清代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点赞的“天下廉吏”——张鹏翮。
  雍正二年(1724),张鹏翮完成了第三次治河任务,雍正皇帝特许他便道回乡省亲。他特地来到庆元山下,祭拜已经离世十年的父亲张烺。这是张鹏翮生前最后一次回归故里。
  雍正三年(1725)二月,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的张鹏翮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得知张鹏翮去世的消息,雍正皇帝因悲伤过度而减少饮食,特赐谥号“文端”,为张鹏翮谕祭并亲自撰写墓碑。
  张鹏翮去世后,如此一名地位显赫、位极人臣的“一品大员”,家中却“四壁空虚”,仅有竹楼数间,并无多余家产,以致无钱安葬,时为三品官员的长子张懋诚也是“囊橐潇涩”。面对“一棺清冷”,张氏一家大小痛哭流涕,“四顾茫然”,但依然谨遵张鹏翮临终时的教诲,对前来祭奠的同僚、亲朋赠送的银两、财物一概拒收。当雍正皇帝得知这一情况后,甚为感恸,于是赐千两治丧白银,让其家人得以扶柩还乡。
  张鹏翮的灵柩离开京师之日,朝廷大小汉官集齐奠送。长子张懋诚遵照父亲遗命,与家人一道,一顶帐篷、几辆马车,绕城而行,不惊民不扰民,历尽数千里路之艰辛,终于将其灵柩运回故土遂宁县中安里月山村(今潼南区小渡镇月山村),并择吉日于雍正四年(1726)3月26日,归葬于月山村庆元山金簪子坡上,与祖父张烺墓相临。
  历经三百年风雨侵蚀,张鹏翮坟前的墓碑早已斑驳不堪,仅依稀可见“皇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少保、文端(张鹏翮之墓)”字样。既无高大的封土,也无相应的陵园配置,张鹏翮的墓茔与普通百姓的并无差别,甚至显得低矮而寒酸,与其当时清朝一品官员的身份极不相称,但却真正折射出他“天下廉吏”“一代完人”的光辉。
  哪怕在张鹏翮去世两年后,雍正皇帝还在礼部会试上,将其作为榜样勉励新进贡士:汝辈他日做官,当如张鹏翮、朱轼,方不愧朝廷。
  雍正九年(1731),张鹏翮被诏祀入清廷祭祀王公大臣及有功国家者的专祠——“贤良祠”,雍正皇帝在张鹏翮《入祀贤良祠赐祭文》中,以“志行修洁,风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高度肯定了张鹏翮的一生,评价之高,在雍正一朝无出其右。
  张鹏翮为官五十余载,清廉节俭,品行高尚,两袖清风,克己奉公,始终如一,时称贤相、清官。张鹏翮以自己一生的廉能行为,实现了“一介不取,淡泊明志”的人生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