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路交通伤害
1.系安全带、戴头盔、不超速、不酒后驾车能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伤害。
科学依据:道路交通伤害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的第一位伤害死因,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道路交通伤害已被证实是可以通过各种策略和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的。
健康行为:
(1)乘车或驾车时要系安全带;儿童应使用安全座椅,安全座椅应安装在后排左侧(司机后方),严禁儿童单独或由家长抱着坐在副驾驶位置。
(2)驾驶摩托车时要佩戴头盔,要系好带子,而不是简单地把头盔扣在头上。购买头盔时,要选择符合标准的、适合自己头部大小、颜色鲜明的头盔。
(3)不超速驾驶。
(4)酒后不开车,同时要劝阻喝了酒的亲友不开车。
(5)禁止无证驾驶和疲劳驾驶。
(6)注意步行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增加自身的可视性(如佩戴反光材料)。
(7)注重车辆维护保养。
二、跌倒/坠落
1.加强监管、使用安全产品、保证居家安全,预防儿童跌倒/坠落。
科学依据:缺乏成人的看管是造成跌倒/坠落的重要危险因素。楼梯、窗户、阳台均是学龄前儿童发生跌倒/坠落的重要潜在致伤因素,婴儿使用学步车也是重要的跌倒危险因素。
健康行为:
(1)婴儿床、椅子、大床、沙发和其他儿童可以爬上去的装置要远离窗户和阳台。
(2)防护栏杆要选择竖向排列、间距不大于10厘米宽的栏。
(3)将住宅内所有窗户安装上儿童不能打开的护栏,但护栏要有开关,要保证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逃生。
(4)不要使用婴儿学步车。
(5)排除家里的危险因素,如:起褶的地毯、地板上的电线以及其他连线(网线等);保证孩子不在湿地板上行走。
(6)如果孩子头部受伤,导致意识不清,要立即叫救护车。同时,将意识不清的孩子侧卧,手放在头下,这种姿势有助于减少舌头向咽喉部的滑落,预防舌头影响呼吸。如果可能有骨折,不要移动跌倒的儿童。
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居家安全、定期到医院检查以预防老年人跌倒。
科学依据:步态的稳定性下降和平衡功能受损是引发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原因。老年人骨质疏松会使与跌倒相关的骨折危险性增加,尤其是跌倒导致髋部骨折的危险性增加。
健康行为:
(1)坚持参加规律的体育锻炼,以增强肌肉力量、柔韧性、协调性、平衡能力、步态稳定性和灵活性。
(2)选择适当的辅助工具,使用合适长度、顶部面积较大的拐杖。将拐杖、助行器及经常使用的物件等放在触手可及的位置。
(3)熟悉生活环境:道路、厕所、路灯以及紧急时哪里可以获得帮助等。
(4)衣服要舒适,尽量穿着合身的宽松的衣服。鞋子要合适,尽量避免穿高跟鞋、拖鞋、鞋底过于柔软以及穿着时易于滑倒的鞋。
(5)调整生活方式:
·避免走过陡的楼梯或台阶,上下楼梯、入厕时尽可能使用扶手;
·转身、转头时动作一定要慢;
·走路保持步态平稳,尽量慢走,避免携带沉重物品;
·避免去人多及湿滑的地方;
·使用交通工具时,应等车辆停稳后再上下;
·放慢起身、下床的速度,避免睡前饮水过多以致夜间多次起床;
·晚上床旁尽量放置小便器;
·避免在他人看不到的地方独自活动。
(6)定期检查视力,有视力障碍的老年人应佩戴合适的眼镜。
(7)加强膳食营养,保持均衡的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三、溺水
1.避免儿童接近危险水域,预防溺水。
科学依据:儿童溺水死亡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暴露于“危险”的水体。这些水体包括游泳池、水井、池塘、水库、湖泊、江河等,还包括家中的浴缸、浴盆。
健康行为:
(1)5岁以下儿童家长或看护人应该做到:
·绝不能将儿童单独留在浴缸、浴盆里,或呆在开放的水源边,不能把儿童独自留在卫生间和浴室。
·无论儿童在家里、室外或其他地点的水中或水旁,家长与儿童的距离要伸手可及,专心看管,不能分心,如打电话、聊天、做家务。
·儿童一定要由成人监管,不能将5岁以下的儿童交给未成年人看护。
·在儿童乘船、嬉水、学习游泳时,家长应为儿童准备并使用合格的漂浮设备,如救生衣等。
·带儿童在设有专职救生员的公共游泳场所游泳,救生员可提供救援和复苏急救,也可减少游泳儿童发生溺水的危险行为。
·浴桶和浴池在没有使用的时候应把水放尽。
·建筑房屋时在地上挖的坑也应该把雨水排尽或填上以防止积水。小的容器如洗涤盆应妥善保管,以防止雨水留存。
(2)不去江、河、池塘等开放性水域中游泳、捉鱼或在旁边玩耍和打闹;即使在游泳池,也不能单独游泳,绝不能在无成人监管下游泳。
(3)避免在不知深浅的水中跳水或潜水。
(4)掌握施救溺水同伴技巧,当同伴落水时,在大声呼救的同时,使用树枝、木棍等施救,不能盲目下水以免造成更多的伤亡。
四、中毒
1.安全存放农药,预防儿童中毒。
科学依据:在广大农业地区,杀虫剂是造成儿童中毒的主要毒物,不仅造成儿童急性中毒,并会造成长期慢性的毒性作用,对儿童健康和生长发育产生重大的危害。
健康行为:
(1)避免随意放置杀虫剂、灭鼠剂、常用药物及其他对儿童来说的危险物品,这些危险物品应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例如上锁的橱柜、抽屉等。
(2)对于一些常用的家庭化学用品,如洗涤剂、洗发水和煤油等,也应加强管理,避免随意放置,或者采用一些警示标签、无法让儿童开启的措施,以避免其误服。
2.冬季取暖注意通风,谨防一氧化碳中毒。
科学依据:农村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是在房内烧炭取暖,城市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是洗澡时浴室通风不良造成。
健康行为:
(1)在农村,采取正确的燃煤取暖方式,防止一氧化碳的产生。
(2)正确安装和使用直排式燃煤热水器。
(3)在洗浴时注意浴室的通风。
五、烧烫伤
1.热源远离儿童,预防烧烫伤。
科学依据:烧烫伤的发生在婴儿伤害中占18%,在1-4岁儿童的伤害中占9%。绝大多数烫伤是由于接触高温液体引起的。儿童烧伤主要发生在家中,家中最常见发生在厨房。
健康行为:
(1)小儿洗澡应先放冷水再添加热水;家中热水器水温调至50摄氏度以下。
(2)热水瓶、饮水机应摆放合理;热汤、热水、热容器等物品均不可随意置于地面上或小儿可触及的低矮桌椅或其他小儿容易触及的地方。
(3)将室内的起居区域与烹饪区域分隔开,在家中使用烟雾探测器,电源线路装置应安全隐蔽。放置热源的桌面尽量避免使用台布。
(4)安全燃放烟花爆竹。
(5)烧烫伤发生后,对烧烫伤创面立即使用冷水(非冰水)进行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