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四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遂宁传媒集团与重庆市潼南区融媒体中心、铜梁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展“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基因——三城九馆追红记·走进遂潼铜红色场馆联盟”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
遂宁传媒集团、潼南区融媒体中心、铜梁区融媒体中心选派主力记者组成“追红采访团”,以实地走访的形式,走进遂宁、潼南和铜梁的9个红色场馆,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新媒体的融媒传播方式,多角度、多形式、多平台追寻红色足迹,弘扬红色文化。
日前,遂潼铜三地记者走进——旷继勋蓬溪起义牛角沟遗址。
追红现场
近期以来,蓬溪县大石镇牛角沟村成为红色教育热地,众多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纷纷到这里参观红色遗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走进牛角沟村,红色教育热潮令人心动,蓬溪县用好红色资源,加速推动乡村振兴的行动更让人倍感振奋和鼓舞。
冒着烈日进行队列训练,参观蓬溪起义陈列馆、在四川红军第一村纪念碑下缅怀烈士,重走红军路……4月27日上午,市河东新区慈音街道机关支部“铭记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在牛角沟村开展。“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参观红色遗址,街道党员干部更好了解那一段红色岁月,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市河东新区慈音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牛角沟村已成为红色教育的热门“打卡地”。据四川红军第一村红色文化培训中心负责人和光武介绍,自3月中下旬红色文化培训中心开班以来,前来牛角沟村参观和接受红色教育的部门、单位就络绎不绝。
“不仅有遂宁本地的企事业单位,还包括成都等周边地区的企业过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及红色教育活动。”和光武介绍,截至4月末,四川红军第一村红色文化培训中心已接待98个单位和部门,合计3400余人。
4月30日上午,“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基因——三城九馆追红记·走进遂潼铜红色场馆联盟”大型全媒体联合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牛角沟村举行,吸引了当地及附近村民前来参观。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把一切献给党》《盼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启动仪式现场,成都红后艺术团带来的精彩文艺表演让在场的群众激动不已。“每次有活动我都和朋友一起来看,节目精彩且富有教育意义。”大石镇居民陈银芳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开展红色教育宣传很有必要。
当天中午,在牛角沟村红军食堂,忽然响起一阵整齐嘹亮的歌声。《打靶归来》《团结就是力量》《年轻朋友来相会》……在成都红后艺术团演员的带动下,现场就餐的遂宁、潼南、铜梁三地“追红团”成员、市中心医院支部参加主题党日成员纷纷加入拉歌比赛。在整齐的歌声中,大家挥舞着手中的红旗,现场气氛热烈。
在牛角沟村,红色旅游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白墙灰瓦新村聚集点格外漂亮,田野间,“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谱写富民强县新篇章”的宣传标语引人注目,村里的绿化、美化工程加速建设。
记者了解到,蓬溪县以红色旅游为依托,在牛角沟村建起千余亩的有机核桃种植基地、草莓基地、西瓜基地等,促进村民增收。同时,通过发展文化、现代科技、科旅融合、康养、体育等产业,把牛角沟村打造成为全省红色乡村旅游目的地、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全省党性教育基地、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具体行动,真正将‘红色基因’用活用好!”蓬溪县大石镇党委书记邱志敏介绍,牛角沟村正以红色资源保护开发为主线,全面加强红色培训,延伸红色产业链,探索乡村振兴新路。
追红故事
倾听革命故事 凝聚奋进力量
——从四个小故事感受旷继勋蓬溪起义温度
在历时40余天的蓬溪起义中,起义部队行经12个县,从川中转战到川东北,行程一千多公里,征战中先后建立了蓬溪和新政两个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最早的县级苏维埃政府,将革命的种子广泛传播。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小故事中来感受旷继勋蓬溪起义的温度。
红飘带的故事
起义前,旷继勋准备与大家召开军事会议,恰逢牛角沟一户村民置办喜事,他们就借着婚嫁歌声打掩护,与这户人家商量,先潜伏在这里,同时商讨起义作战计划。宣誓后,旷继勋准备为每人派发红飘带,绑扎在手臂上,以便区分和城里驻防的国民党军队。但由于在遂宁城区没有买到相应的红布,正当旷继勋发愁之时,农户家大娘赶紧让自己的女儿秀姑和正在坐歌堂的姑娘们把红色嫁衣换下来,撕成了一条条红飘带,全部送给起义部队做记号。
“玉米铜钱”的故事
旷继勋带领部队在行军途中,由于粮食供给不足,士兵饥饿难耐,只有路边熟透的玉米可以生吃。为了防止士兵偷掰玉米,旷继勋下令凡掰一个玉米就在玉米秆上放一枚铜元。由此可见,旷继勋部队的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当时四川的“主流媒体”《新四川日报》还大加赞赏,称起义部队“军纪严肃”“人民对之非常欢迎”。
毛牛的故事
在起义期间,当地群众以自发为起义军带路、捐款的方式支持革命,甚至有的还为支持起义军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牛角沟村,有一位名叫“毛牛”的挑夫,本来第二天要举行婚礼,但他义无反顾地决定给起义军带路。在旷继勋起义部队离开蓬溪后,国民党将他残忍杀害。
一碗救命饭的故事
每天清晨6点,无论刮风下雨,小村里都会出现一位老人的身影,他就是王作松,今年已经102岁高龄,由于年事已高,走路已然很缓慢,但老人家仍然坚持天天去旷继勋塑像前祭拜,哪怕这条路每天要走一个多小时,他都会到旷继勋塑像前敬上一碗饭。
抗战时期,战火不断,百姓疾苦,完全吃不饱饭,而当年旷继勋给只有6岁的王作松舀了一碗饭吃,王作松因此活了下来。故此老人家很是感恩,一直铭记着这份恩情,默默守护着村子庙里旷继勋塑像长达50余年。王作松说,只要自己还活着,就会一直守护下去,让旷继勋的精神和事迹继续流传下去。
追红场馆
旷继勋蓬溪起义牛角沟遗址是“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的诞生地。牛角沟地处蓬溪、船山两地交界处,距离蓬溪县城和遂宁市区都是25公里,因山沟形状像牛角而得名。
1929年6月29日下午6时许,旷继勋等根据省委的决定和起义计划,以“打野外”的名义指挥全旅4000余名官兵分西门、南门两路,开往蓬溪县大石镇牛角沟,庄严宣布举行武装起义,同时树起了“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的大旗,将部队改编为红一师、红二师和先遣师,分西门、南门两路,星夜向蓬溪县城进军,开启了历时40余天蓬溪起义的序幕。
30日拂晓,起义军胜利解放蓬溪县城后,摘下了国民党蓬溪县指导委员会的吊牌,捣毁了衙署机关,没收了县衙大印,宣布成立四川省第一个红色政权——蓬溪县苏维埃政府,并以“四川省工农革命委员会”的名义委派随员刘汉秋(原旷旅旅部副官)为蓬溪县苏维埃政府委员长。这次起义,既打破了白色恐怖的危局,震撼了国民党军军阀统治,又极大地激励了全川人民,对四川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对鄂西根据地开拓,起到了支援与配合作用,在四川播下了革命火种,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
2009年,旷继勋在全国“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目前,旷继勋蓬溪起义牛角沟遗址主要建设有起义陈列馆、红军指挥部旧址、起义纪念碑、宣誓广场、农耕博物馆、红色记忆馆、红色书画院、红军驿站、红军码头、红画舫、红色讲堂、藏兵崖、1929美食街、打靶场、兵器展示区、浮桥飞渡、观景哨亭、新长征路等,是遂宁市党性教育基地、四川省第二批红色旅游重点线路。
本版稿件由遂宁市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