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总第2631期 >2021-06-16编印

江 边 小 镇
刊发日期:2021-06-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卓芸

  清晨,从潼城的薄雾中出发。
  沿涪江一路北上,拐过一个不起眼的垭口,突然感觉冬日的阳光变得暖和起来。
  车窗两侧满眼的绿意浩浩荡荡遮掩了绵长的涪江,白色的雾霭从江上升起,一叶小船穿行在水面上,若隐若现,从白雾里传出渔夫的哨子声忽高忽低,悠长而辽远。
  一瞬间,我竟然沉醉了,没注意到车已逐渐减速,等到反应过来,才发现已进入米心镇的地界了。
  米心镇是一座因水而生,依水而兴的小镇。
  位于潼南区的最北端,地处美丽的涪江河畔,与遂宁市船山区的老池镇隔江相望。清初建场,因镇内有一条小溪叫米心溪,米心镇由此而得名。
  我们在龙王村下车,登上山坡,放眼眺望,一簇簇金色的野菊花点缀在江畔、田园和绿树之间。在涪江冲击坝上,阡陌纵横,一大片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葱翠欲滴。青茂的柠檬,长枝蔓延,望不见尽头。一条江、一畦菜、一片树,小鸟在枝头鸣叫,白鹭在江面上翩翩起舞,三五个农夫弯着腰在地里忙着农事,形成了冬日里特别的乡村美景。
  此时,阳光穿透云层驱散了薄雾,一切都亮堂了起来,一陇陇稻田在阳光下闪着光。据说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米心镇种出来的水稻有一股特有的清香味道。米香而软糯,大家管这里出产的大米叫“米心香米”,价格也比一般的大米要高一些。镇里引进了一家现代化的粮油加工企业,让米心的香米走出了米心、走向市场,当地的老百姓既能在家门口就业又有了稳定收入。
  我们乘车继续出发,大约前进了五公里,拐上一个缓坡,小车笔直不打弯地开到一座厂房边停了下来。
  我问这是哪儿呀。
  田老师说这是竹台村花椒基地。
  这才发现,在简洁的厂房背后的山沟里、坡地上,还有一大片的花椒林。
  初冬季节的花椒树枝枝杈杈的混迹于草丛中,满身的刺尤为突出。基地里一个工人端出一盒子青绿色的花椒给我们看,村里的负责人说,这个品种的花椒名“九叶青”,产量大,价值高。过去,村民们大部分种植玉米、红苕,一亩地一年平均收入千元左右,改种花椒后,一亩地有五千多元的收入呢。可以想象,在花椒成熟的季节,沟沟岔岔的坡地上,青悠悠的花椒满山遍野,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花椒香味,手挎竹篮、头戴草帽采摘花椒的农民,心里该是多么地喜悦啊。
  沿着宽阔的柏油路,车开进了米心镇的场镇。
  米心镇的场镇很小,建成面积不足半平方公里,横竖三四条街,七八排小楼层的房子。一条清澈明亮的小溪绕小镇而过,潺潺声响,时时轻叩着行人的耳朵,犹如一首循环弹奏的单曲。街面上行人很少,倏然闻得一声鸟鸣,像是从人行桥那边飘过来,清清的,脆脆的。
  我是第一次来米心镇,没遇上逢场赶集的日子,小镇显得格外安静而整洁。偶尔听见一些小孩子在街面上飞达达的脚步声,倏忽一下,就不见踪影了。妇女抱着婴儿,懒散的步伐,随意而安逸。一位挽着发髻的老人,背着双手,不紧不慢地走在街上,举手投足间有一份超脱世外的悠然。比起《沈从文湘行散记》里的那些小镇,米心镇少了拙朴奇险,多了一些安静祥和。
  我放慢了脚步,静静地沐浴在冬日的暖阳里,感受小镇慢节奏的生活。
  小镇沿街开着零零散散的店铺。有超市、银行、药店、服装店、农贸市场等,也有张罗着自家小买卖的饮食店、茶馆和面条铺子。
  饮食店大多是夫妻店,家家做的都是不一样的美食,有卖油条、发糕的,有卖烧腊开小酒馆的,小镇人少,流动人口更少,但夫妻店的生意都还不错,这得益于这几年小镇大力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回乡务工的人越来越多了。
  茶馆能容纳三五张桌子,没有内堂、外堂之分,来喝茶的人一进门就高呼:老板,来一碗;老板,再来一碗!只要坐在一起,相识的,不相识的都争着付茶钱,然后你一句我一句摆着龙门阵,一坐就是半把天。
  面条铺子的屋檐边挂晒着面条,一排排面条长短一样,排列整齐,主人家则坐在屋门口忙着其他的事情,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面条能否卖得出去,任凭购买的人自己挑选,价格也是出奇的低。
  大概是晌午的缘故吧,我总觉得有一股菜肴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刚坐下来,点的一桌子乡土菜肴就端上了桌,素的荤的几大盘。那一大盘酸菜鱼最是惹人,夹起一块鱼肉放进嘴里,辣辣麻麻直达肠胃,舒坦,满足。
  饭后,我寻着厨房去倒开水,一位穿围裙的大姐热情地提来暖水瓶,一边倒一边说着我听不太懂的话。一问,才知她是从云南嫁过来的。我问她在这里过得如何?她嘴角都笑弯了,说了一句“好,生活好……”,这个“好”字我是听的真真的。
  从小镇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只不过十几分钟的路程,我却读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味道。不紧不慢的人群,三三两两,不为生计奔波,不为房贷车贷烦恼,住着自己的房屋,吃着自家种的粮食,过着平淡无忧的生活。我想,他们是一群内心安宁的人。
  让我遗憾的是,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没有去成。听同行的人说,有个叫毗卢寺的庙宇,里面生长着一棵红豆树,有三百多年历史了。红豆树几经伤害,至今仍生机勃勃,每年都会长出很多玛瑙似的红豆来,曾有不少文人墨客来此寻找创作灵感。
  听着红豆树的故事,我们的车正好与毗卢寺擦肩而过,毗卢寺寺庙那特有的枣红色围墙离我越来越远,而那棵红豆树却在我心中种下了,待到来年结果时,我定要再来小镇,去瞧瞧这棵长满红豆的奇树。
  一条江衍生出来的江边小镇,推窗可望绿水青山,凭栏可见烟波浩渺,鸟语萦绕耳旁,花姿树影摇曳堂前屋后,等夕阳暮色缭绕,与家人其乐融融。这样的生活,曾经在我的梦里,而今却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