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社会·综合总第2622期 >2021-06-02编印

20名乡村孩子的“六一”礼物
刊发日期:2021-06-0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全媒体记者 陈靖

  在广袤的农村里,有一群乡村孩子在静静成长。背后,有一群乡村老师在默默付出。对于六一节,他们也用自己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小期待”——
  热闹无比的“庆六一”文艺表演结束后,东升小学一年级一班的20名孩子兴奋中却略显惆怅。
  他们有点担心,2021年的这个儿童节,似乎就要画上句点。
  中午时分,校门外走进了一位漂亮的阿姨。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以为,估计来的是位学生家长。
  但从手中提着的两大袋花花绿绿的东西看,又不太像。
  一·一班的邓林老师不一会儿出现在操场,帮着把东西提到了教室。
  来送东西的“快递员”阿姨是邓老师爱人,特地从潼南城区赶过来,为孩子们带来了心心念念的汉堡和可乐。
  邓老师有课,没有时间去买,只有让爱人代劳。
  十分钟后,喜出望外的小朋友们已坐在座位上,一边喜滋滋大口咬着喷香汉堡,一边呲溜呲溜喝着饮料。
  邓林从教二十多年来,一直没有调动过。
  他是农民子弟出身,“一直没有忘记,也不敢忘记”。
  “小时候天天盼着过儿童节,但也未曾有过比较深刻的记忆。”邓林回忆,有时候也有过小小的节日心愿。自个儿不敢说,大人更不会主动过问,“地里的农活儿还忙着哩”。
  时过境迁。小时候的遗憾,他不愿在学生面前再次上演。
  去年即将送六年级的孩子们毕业之际,邓林也请孩子们“嗨了一次”。炸鸡和可乐,是经过民主投票决定的。物品从城区的某连锁快餐店订购,一共花了三百多元。
  这个班的娃娃要少一些,总共才20名。说是一年级一班,其实这个年级也就这一个班。
  由于毗邻城区,经济条件好一些的,都去城里上学了。这所学校的孩子,绝大多数家庭条件都一般,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料。
  除了让孙子们吃饱穿暖外,对这些老人,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不敢再奢求什么。
  “娃娃们,你们想吃什么?”
  上午的庆祝活动结束后,邓林开始按惯例征求大家的意见。
  人小嘴快的邓城林坐在最前排,也最先站起身说,“我想喝可乐,冰冰的那种”。
  邓城林与爷爷住在一起,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爷孙俩虽感情不错,但城里孩子想吃就有的快餐,他只吃过两三次,“味道太好了”。
  阳冬霖个子要高一点,稍显腼腆,笑起来挺好看,眼睛会变成“一条缝”。
  “我想吃汉堡,味道好,还可以填饱肚皮。”阳冬霖说,他前几次数学作业都得到了100分,妈妈打电话夸奖了他。过段时间回到家,会奖励他吃汉堡。
  坐在第四排的轩轩(化名)想法与大家也差不多。自从爸爸因病去世,妈妈失踪后,爷爷再没有给他买过汽水喝。
  经表决,超四成的小朋友选择了汉堡与可乐。为了口感更好,邓林的爱人取货后,没有停留片刻,径直赶往了学校。
  把食物分发给孩子们后,邓林就坐在讲台上,静静的看着孩子们吃完。
  “邓老师对我们可好了,就像爸爸一样。”“我长大后也要买礼物给他,买好多好吃的。”“我下回考试要更加努力,争取能上九十分”……
  邓林的孩子正在北京一所985高校学习,他希望她将来也能做一名人民教师。
  做好一名乡村教师,其实挺不容易。邓林说,在教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更多关注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成长,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才能让他们从打心底里接纳你。
  教室外,五一期间才修葺一新的操场格外平整。绿色的塑胶跑道上,上体育课的孩子们,正在上面奔跑。舞台上,彩色的气球还未完全拆除,节日气氛犹在。教学楼外四株苍翠挺拔的雪松,数十年如一日,陪伴着这所学校的孩子们成长。数年后,再目送他们离开……
  “我们这所学校看似普通,但在家长、孩子心中,口碑一直都挺好。”校支部书记、校长陈志贵介绍,孩子们能留在这里读书,是家长们的全力支持和莫大信任。东升植被丰富、环境宜人,茶园名声在外。学校以“茶”文化为办学特色,从教育孩子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把看似不起眼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做起,争取实现我们的办学愿景,“小茶花、人人夸”,长大后,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尊敬师长,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