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娇(左)和同事在采样点进行现场水质分析。
全媒体记者 郑三清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保水的事业上,为实现我区水生态环境最优的奋斗目标,他们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从不言 退。他们本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从细节入手,稳扎稳打,逐步建立起水环境治理与监管的系统网络,不断消除污染源和污染隐患,不断改善全区水环境质量,保障了一方水环境安全。区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汪玉娇就是他们其中一员。
今年34岁的汪玉娇,201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0年6月来到区生态环境局环境监测站,主要从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等工作,2019年8月起至今担任水生态环境科科长,开始从事水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她从普通科员、技术负责人,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理论水平高,用实际行动,勇挑重担,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榜样力量”。
2018年7月11日,受上游强降雨影响,涪江水位猛涨,在给防汛工作带来极大压力的同时,也给环境监测带来极为严峻的挑战。为保障水质安全,2020年“7.12”抗洪期间,区生态环境局环境监测站的监测人员全员待命,枕戈待旦,每隔两小时就要前往取水点采取样本进行进行水质监测、分析,时刻掌握城区饮用水质情况,并及时与城区自来水厂数据共享,为调整城区饮用水数据做准备。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8月16日,受涪江上游地区强降雨影响,洪峰过境,水位长时间超保造成涪江沿江梓潼、桂林、玉溪、米心等7个镇街不同程度受灾。由于长时间被洪水浸泡,一些镇街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大面积受损,雨污水管网被泥沙淤堵,污水处理设施和泵站同样面临清淤难题。
桂林街道的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受灾最为严重,3座村级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管网损毁近2公里。在双坝社区,由于长时间被水浸泡、冲刷,村委会附近的污水管道破裂,污水汇成一条“臭水沟”,流经村民的房前,再淌到外面的小巷子,污水在阳光的暴晒下,逐渐散发腐烂的味道,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活。面对这样的困境,汪玉娇和科室人员赶到现场后,耐心安慰附近的村民;同时,快速深入一线,仔细地统计好当地的管网损毁情况,第一时间向市生态环境局报告受灾情况,并竭尽全力申请灾后修复资金340余万元,恢复群众的生产生活。
桂林街道的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只是汪玉娇负责灾后重建工作的一个缩影。洪灾过后,意识到我区污水处理的薄弱环节,汪玉娇积极向上争取中央资金,完成全区2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规范化建设,改造完成16个城镇污水处理厂、37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完成12个中央专项资金项目,对地表水、饮用水源、企业、污水处理厂开展日常检查100余次,整治污水“三排”问题80余个,发出水环境整改通知30余份。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基层环保工作者,我将结合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过硬的政治素养,专业的业务技能,热情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全力保障群众饮水安全,打好碧水保卫战,为建设美丽潼南贡献更大的力量。”汪玉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