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理论总第3313期 >2024-11-22编印

深化科技领域改革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以科技创新为全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刊发日期:2024-11-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贺承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为重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方向和路径。区科技局将坚决把思想与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上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按照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和区委十四届九次全会要求,以钉钉子精神不折不扣狠抓改革落实,聚焦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协同效应、创新成果应用三个方面,以改革之力激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一、聚焦完善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抓好研究谋划“最先一公里”,让改革攻坚蹄疾步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我们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内涵要义,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推动建立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一是加快完善企业发展壮大机制。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高新企业、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健全企业梯次培育机制,重点围绕政策激励、金融支持、“双创”指导等方面,形成一批差异化、有辨识度的具体举措和关键抓手,孵化培育一批优质科技型企业,形成科技型企业“遍地开花”的发展格局。二是完善促进创新的科技金融机制。深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拓宽创新创业融资渠道,深化知识产权信贷、种子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创投基金等改革,探索实施“创新贷”,吸引社会资本、科研机构参与共建科技创新创投基金,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提供全周期的资金保障体系。三是健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机制。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迭代升级产业链创新联盟机制、“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答题·市场阅卷”创新联结机制、“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成果转化机制等,统筹科技专项经费组织实施区级科技专项,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全领域布局、全链条部署,为推动建设成渝中部现代化科创人才新高地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二、聚焦增强协同效应深化改革,抓好统筹协调“中间一公里”,让改革活力充分涌流。我们将积极抢抓全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机遇,立足特色优势,深化资源共享,将高新区、农科城作为全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主动融入“涪江奔腾”计划,紧扣“3+3+N”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加强科技与各领域改革的统筹协调。一是强化区域协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推动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潼南·彭水对口协同发展等建设,深化涪江流域科技创新联盟等作用发挥。加快融入西部科学城“一城多园”创新体系,联动科学城高新区开展创新,推动南昌大学重庆研究院、重庆大学锂电及新材料遂宁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共用,联合打造成渝中线科创大走廊。二是强化校企协同。深度链接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加快引进国家级、市级高端研发机构和研发团队,强化农业农村部柑橘类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赋能效应,搭建企业技术需求库、高校院所科研资源库、产学研项目库,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揭榜挂帅”科研项目。三是强化资源整合。全力推动平台、人才、产业等相互集成,高标准建设国家智能终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重庆潼南节能环保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重庆潼南柠檬生物特色产业基地等高能级平台,鼓励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平台。落实全市“渝跃行动”、新重庆引才计划,大力推进“英才潼行”工作,优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培育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助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产业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聚焦创新成果应用深化改革,抓好落实见效“最后一公里”,让改革红利加快释放。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只有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们将持之以恒抓改革促落实,推动打造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的标志性应用场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构建综合性服务体系。全力打造专业化、全链条、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建设高能聚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枢纽,培育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技术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和培育技术咨询、产品开发、数字应用等方面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鼓励企业建立专业化多层次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复合型技术经理人队伍。二是搭建多样化服务平台。对接争取承办科技成果交流、校企成果对接、高峰产业论坛等国家级、市级活动,定期发布技术需求和研发成果,加强协同创新。引进大数据智慧应用场景,谋划成果转化在线等数字科创“一件事”,围绕创新成果挖掘、转移转化服务对接、信息咨询推广等方面提供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三是形成多元化应用场景。深入开展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以场景为牵引,贯通研发与应用,“架桥铺路”让重庆电力高专、南昌大学重庆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来潼“落地生金”,引导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引进或购买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初创成果来潼转化,及时把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推动未来产业“无中生有”、传统产业“有中生新”,确保改革任务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进一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就是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在奋力谱写现代化新潼南的征程上,区科技局将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探索首创性、差异化改革,以务实有力的举措抓好科技创新工作,努力推动全区创新资源集聚力、创新人才吸引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实现新跃升,为全区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展现潼南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