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3323期 >2024-12-16编印

科技进步让我们端牢饭碗顿顿好餐
刊发日期:2024-12-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关 羽


  一场关于土豆的“革命”悄然发生。日前,全国首条“土豆米”生产线在云南昭通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马铃薯全产业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突破。科研团队不仅让土豆这种传统农作物焕发新生机,更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土豆,作为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一直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长久以来,土豆主要被当作蔬菜或加工成淀粉、全粉等产品,其作为主食的潜力并未得到充分挖掘。这款兼具美味、营养和惠民价格的“土豆米”不仅解决了薯类作物不易长时间储存的难题,在口感、营养和价格上也都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了土豆从粗粮向“细粮”的转变,助力提升大量坡地、山地适宜土豆种植的耕地资源利用率,扩大市场规模后必将让土豆坐稳主粮地位。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土豆米”的研发和投产,不仅是对传统农业的一次革新,更是对粮食安全战略的一次重要补充。在耕地面积有限、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土豆米”是践行大食物观的一次生动实践。为什么要推行土豆主粮化,树立大食物观?大食物观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大食物观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大食物观,打破了传统粮食作物认知的局限,扩展了食物供应的来源和形式,使粮食安全的内涵更加丰富。
  科技进步是落实大食物观的最大支撑。植保无人机在天空翱翔,北斗导航复合播种机在田野里奔腾辗转……“科技范”助力农民挑上提效率、稳丰收的“金扁担”,增强了藏粮于技的底气。通过科技攻关,粮食加工企业通过研发引入新技术,延伸加工产业链条,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原粮利用率,做到“吃干榨净”,为耕好大国“无形良田”写下生动注脚。
  比如,食物蛋白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科学预计2050年需求将达到2.65亿吨左右,传统蛋白将无法满足人类未来生活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利用生物技术开展食用蛋白、饲用替代产品等关键实用技术研发和攻关,扩大新型食物和饲料来源,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未来,从精准农业到基因编辑,从垂直农场到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这些创新技术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还能为我们提供更安全、更健康的饮食选择。
  粮丰农稳,盛世和安。农业科技不仅丰富群众餐桌、提高农业产业收益,更将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新力量。近日,重庆市农业科技工作会议在潼南召开,会议发布了全市农业科技十大成果,同时在2025年50项农业主推技术中选择了10项进行重点介绍,助力新优科技成果、种养技术转化、推广,推动全市农业科技含量再提升。日后,我们必须要千方百计把这些农业科技推广出去,让科技成果从“盆景”走向“风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助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