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副刊总第3212期 >2024-04-29编印

记忆中的“响篙”
刊发日期:2024-04-2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秦坦



  今年的清明与一千多年前一样,淅淅沥沥的小雨总是下个不停,像有诉说不完的思念。
  回乡祭祖的路上,在雨中更显清晰明亮的小洋楼错落有致,霸占了曾经茅草屋和泥瓦房的栖息地。“村村通”贯彻了“要先富先修路”的理念,可路通了,富裕了的人们还能否记起回家的路。
  老家院子共有四户人家,按照“围三缺一”的格局排列,正面两户,左右各一户。曾经炊烟袅袅、鸡鸣犬吠的样子历历在目,而今儿时熟悉的面孔渐渐模糊,恐难有运气寒暄几句。
  祭祖的小路上要走过一笼竹子,每当经过,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儿时奶奶手中的“响篙”。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响篙”,我想川渝地区的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孩子,应该会记忆犹新。“响篙”的材质一般都是竹子,有长有短,实用的大约两三米吧,约莫四五个竹节,最末端的一两个竹节被人为的锤破,使竹子分成四五片竹片,然后手持竹节未破的一端,将竹节破了的一端敲在地上或者墙上,就会发出一种特有的声响,这就是响篙。这种东西,在叫它的时候,要专用川渝这边的方言,两个字都要念四声才能体现出它的“霸气”。
  改革开放后,在农村掀起了去沿海城市打工的热潮,父母也响应号召,追赶潮流,在我两岁的时候就交给奶奶照顾,他们便匆忙地出门打工,我也就成了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员。
  在我记忆中,那时候家里穷,只有几间房子。房顶是用稻草盖的,墙壁是泥土和着稻草节涂抹在加工后的竹片上制成的。房前的屋檐下堆满了柴草,柴草中还有母鸡建造的孵蛋窝,石阶下用石磙子压平的土地坝上总有打扫不完的鸡粪。
  老话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当年我家屋后就有几笼茂盛的竹子,制作“响篙”的原材料就随处可见,奶奶也最喜欢用“响篙”当她的帮手。到了天黑的时候,总有几只鸡出门游山玩水忘了回笼,奶奶就会拿着“响篙”边走边敲:一是为了赶鸡回家;二是为了探路。在丰收的季节,“响篙”还可以赶走贪吃的小鸟。
  当然,“响篙”也是奶奶赶我回家的法宝。小时候顽皮,喜欢和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去河边捉虾、田里抓鱼、山里摘果等等,这些数不尽的童年乐趣,常常使我玩得忘乎所以,舍不得回家,在兴致正浓的时候,总能听到“响篙”敲击地面的声音,越来越近,那种直击心灵的声音,让我不得不立即放下手里的活儿,绕过奶奶,向家的方向狂奔。
  “响篙”之所以对我的威慑力如此之大,是因为在我和小伙伴们之间,对它还流传着另一种称呼——竹片炒肉丝。在我们那片儿,小时候没挨过“响篙”的童年是不完整的。因为顽皮,我被奶奶使用“响篙”教育了无数次,被打的屁股,往往有多条红色痕迹,严重的时候,还伴随着点点血珠。对于“响篙”的记忆,我可谓是入脑入心。
  和奶奶一起生活了十几年,直到去城里读中学住校。可就在我想要改变命运,奋力读大学时,最疼我的奶奶因病辞世,我还没来得及膝前尽孝,奶奶就匆匆离开。那一夜风不止,泪不止。
  后来,妻子问我“为什么每次上坟都要购买几饼最大盘的鞭炮”,我笑着回答说“奶奶喜欢闹热,要让鞭炮响得久一点”。可在我心里,这何尝不是一种愧疚。
  凝望燃放的鞭炮,童年被“响篙”追赶的画面,似乎又蹦出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