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博
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文物”,是大自然和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丰富的生态和文化价值。
近段时间,区林业局与保险公司签订古树名木投保协议,为全区93株古树名木提供299万元的风险保障,通过实施“保险+古树”的模式,发挥保险作用为古树名木抵御风险。笔者认为,为古树名木“上保险”是一项创新举措,既能使古树名木保护的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也能提高社会各界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关注度,让古树名木“古有所依、老有所保”,值得推广。
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据潼南区林业部门数据,此次参保的古树名木中,一级古树2株、二级古树7株、三级古树83株、名木1株。随着时间流逝,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面临各种威胁,如病虫害、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保护。为古树名木“上保险”,旨在通过金融工具建立起对古树名木的长效保障,通过林业保险与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有效融合,使古树名木保护的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社会各界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关注度,让古树名木“古有所依、老有所保”。
为古树名木上保险,给全社会参与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新平台。政府部门、保险公司、社会公众可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保护工作行稳致远。政府部门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推动保险机制的普及与完善。保险公司提供专业的风险评估与保险服务,实现保险方案的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公众可积极监督保护效果,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
为古树名木上保险,不仅是对古树名木的直接保护,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通过保险机制的引入,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到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这也为古树名木的保护提供了更加全面、有效的保障,使它们在面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时能够更加坚强地生存下来。
当前,为古树名木上保险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准确评估古树的价值并制定合理的保费?如何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启动理赔程序,确保古树得到及时救治?签订古树名木投保协议,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众所周知,传统的古树名木保护多依赖于政府部门的监管与公众的自觉维护。引入保险机制后,能通过提前科学评估古树名木的价值与风险,制定合理的保险方案,可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启动理赔程序,为古树名木的修复与保护提供资金支持。这种“事前预防、事后补偿”的模式有效降低了保护成本,提高了保护效率。
为古树上保险,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保护古树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保险机制来解决问题,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辅助手段,与日常的生态保护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