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时政·经济总第3454期 >2025-10-22编印

当反诈标语失效 精准算法来担当
刊发日期:2025-10-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山 海




  近日,潼南发布警情提醒,6起电信诈骗令群众损失23.5万元。放眼全国,电信诈骗已连续三年位居刑事犯罪首位,群众财产损失超千亿。标语贴满墙,手册发到手,却拦不住AI换脸、虚拟货币洗钱,传统“大水漫灌”式宣传显然到了必须换代的时候。
  技术要跑在骗子前面。大数据不能只做年终报表,而要实时追踪受害轨迹,把异常通话时长、深夜转账、高频社交关键词变成预警信号,在情绪被操控的最高潮插入一句“别转”。山西沁水把公安、银行、村委会拉进同一张网,转账前AI先跑37个维度,一旦触发可疑模型,立即弹出“人脸微表情+声纹压力”双测试,九成七“杀猪盘”被拦在按键前。这套系统提示我们,算法可以读懂人性漏洞,也能补好安全短板。
  制度要跟上技术脚步。潼南公安、银行、网络运营商、互联网监督平台必须共享实时风险池,一笔可疑交易同时推送提醒、冻结资金、通知社区民警,几分钟内完成闭环。企业不能把流量红利留给“兼职点赞”关键词,却把治理成本甩给社会。内容审核、支付风控、账号追溯应像安全带一样默认标配,而非选配装置。
  宣传要让人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我国普法反诈力度并不弱,“杀猪盘”“刷单返利”早已耳熟能详,可身边仍有人中招,根本原因在于广播式喊话触不到具体场景。近期上线的反诈短剧《云端捕手》既揭露了犯罪分子的多端诡计,又引发观众切身的情感共鸣,让家中爱领鸡蛋的老人、亲戚一同见识骗局、提高警惕。潼南融媒小剧场把高考查分、电商会员扣费、快递理赔分别拍成3分钟短剧,剧情就是日常见闻,结尾一句玩梗提醒让人笑着牢记,效果胜过发一千张传单。
  反诈不是公安一家的事,需要把每个人变成流动的“反诈神经元”。当AI能克隆声音、元宇宙能伪造场景,认知升级就成了终身课程。社区超市张贴“转账问店长”提示,银行柜台摆放“冷静期”小卡片,学校班会玩一场“剧本杀”,公交车语音报站加一句“陌生链接不点击”,让提醒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技术再快,制度再严,最终都要落到人。让反诈宣传像快递一样精准直达,让每一次转账都有最后三秒“再想想”,让每一次扫码都有声音在问“确定吗”,这场仗就能从“事后追赃”变成“事前止损”。当每个公民都能成为反诈链条上的哨兵,财产损失才会越来越少。


(涪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