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社会·民生总第3454期 >2025-10-22编印

“微改造”暖民心:
潼南于细微处点亮城市幸福
刊发日期:2025-10-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工人正在更换小巷路灯。

市政人员维修路边下水设施。

市民在公园享受亲子时光。

  

本报记者 张凡 吕洁




  “现在路灯亮了,我们老年人晚上出来散步也安心多了,走路方便又安全!”家住大佛街道豆芽湾社区的居民杨永成,说起家门口的变化,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这份曾经稀缺的“安全感”,如今正成为越来越多潼南市民的切身感受。今年以来,一场聚焦市政基础设施的“微改造”在潼南城区悄然展开。它不追求大拆大建的宏伟场面,而是于细微处下“绣花”功夫,用一盏盏新路灯、一块块平整的地砖,切实回应着“民有所呼”,为城市增添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点亮“一盏灯”照亮“回家路”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也最能反映城市治理的精细程度。过去,在大佛街道豆芽湾社区这样的老旧区域,昏暗的灯光、老化的线路是居民夜间出行的“拦路虎”。“以前黑灯瞎火的,我们晚上基本不出门。”老人的话,道出了许多居民的心声。
  改变,源于区城市管理局启动的“扫暗”行动。工作人员深入排查,将群众反映强烈的32处“暗区”盲点一 一纳入整治台账。行动并非简单的“换个灯泡”,而是系统性的升级:淘汰高能耗的旧灯具,换上节能明亮的LED路灯;更新沿途近300米的老化线路,规整杂乱的“空中飞线”;对60余盏灯具进行彻底清洁修复……一系列组合拳下来,不仅点亮了道路,更消除了安全隐患。
  如今,光亮从背街小巷延伸至公园、广场与滨水步道,为市民营造出舒适安全的夜间游憩环境。夜幕降临,不少小广场上响起了欢快的音乐,居民们自发组织起广场舞;滨江步道上,夜跑的青年、散步的家庭络绎不绝。这一盏盏被点亮的灯,照亮的不仅是脚下的路,更是千家万户的安心与幸福。



补好“一块砖”织密“安全网”
  如果说点亮路灯是温暖人心的“面子”,那么守护“脚下安全”则是保障民生的“里子”。一块翘起的地砖、一个破损的水篦子、一段松动的护栏,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瑕疵”,都可能成为引发意外的“大隐患”。
  为此,区城市管理局建立了一套“日常巡查+快速维修”的高效机制。巡查人员走街串巷,用脚步丈量责任,一旦发现问题,维修队伍便迅速跟进,确保“随破随修”。
  今年以来,全区累计维修人行道与车行道约2万平方米,校正交通护栏1公里,更换水篦子300余个,加固阻车石球近50处。这些细致入微的修补,如同一针一线,将一张覆盖全城的公共安全防护网织得更密、更牢,让市民的每一次出行都踏实、安稳。




下足“绣花功”彰显“城温度”
  从“一盏灯”到“一块砖”的改变,背后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治理。
  “我们坚持‘先急后缓、随破随修’的原则,把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解决市民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务实的工作方法,确保了每一项改造都能精准对接民生需求,也体现了公共财政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避免了“撒胡椒面”式的无效投入,让每一分钱都花出实实在在的民生效益。
  城市管理,贵在精细,重在长效。这场润物无声的“微改造”,正是潼南区用“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的生动写照。它证明了,真正的城市温度,往往就蕴藏在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细微之处,于点滴间汇聚成暖流,涌入群众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