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 平
第四十五个世界粮食日及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虽已翻页,节约粮食这根“弦”更不能松,“粮食节约人人有责”的主题应成为常态化的“进行时”。这一主题不仅关乎餐桌上的节约,更指向生产端的责任担当。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菜篮子”“米袋子”,潼南区近年来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强力推进撂荒地整治,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生,正是对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的生动诠释。
粮食安全,根基在耕地。面对部分地区出现的耕地撂荒现象,潼南区将整治撂荒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崇龛镇率先探路,依托集体经济与农机服务组织成立“强村公司”,对数百亩坡上撂荒地集中复耕,种植油菜、玉米等作物,创新形成“农户+村集体+服务组织”三方共赢的新模式。放眼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蔬菜、油菜等作物产量持续提升,展现出端牢“中国饭碗”的潼南担当。
让撂荒地变“希望田”,需要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潼南的实践表明,整治撂荒地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又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既要改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又要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各方积极性。这一系列“组合拳”,让闲置土地资源重新焕发生机,为粮食稳产增产夯实了基础。
整治撂荒地,更关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潼南在推进复耕的同时,注重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引导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推广良种良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科技含量。这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更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让“粮田”真正成为“良田”。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从田间到餐桌,粒粒皆辛苦。潼南向撂荒地“要地”、向存量耕地“要粮”,把“藏粮于地”写在大地上;复耕一寸、增产一斤,便是最前置的“节约”。宣传周横幅可撤,节粮考卷永无交卷:让每亩复耕田生生不息,让每次点餐、收储都念及“粒粒皆辛苦”,方能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粮安天下,节为大道;耕续未来,责在你我。愿潼南沃野金浪翻涌,巴渝儿女惜粮如金,把“世界粮食日”警示化作岁岁年年行动,让“禾下乘凉”梦在每一座村庄、每一张餐桌生根。
(涪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