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何云飞 吕洁
从中国国际电视台镜头里“将设计图画在乡村大地”的实干家,到《重庆日报》笔下扎根田埂的“网红书记”,太安镇太平村党支部书记文春来,正通过一方手机屏幕,向世界展示乡村的崭新图景。在太平村的稻田里,文春来举着手机,热情地向网友推介:“大家看,今年谷子颗粒饱满,又是个丰收年!收完我们就在直播间售卖,记得关注!”谁能想到,这位熟练玩转镜头的“网络达人”,曾是城市里的一名室内设计师。如今,他将设计图纸铺在家乡的田野上,以新媒体为笔,绘出太平村充满希望的振兴实景。
初绘:借短视频“打草稿”让太平村被看见
2021年,文春来回到家乡太平村,看到土地荒芜、人气寂寥的景象,让他毅然决定留下来反哺故土。“村里缺啥就补啥,不绕远路、直奔要害。”凭借室内设计师特有的缜密思维,他一眼看透关键:乡村要振兴,首先得打破信息“围墙”,让外界重新发现太平村的价值。
找准短视频平台作为“发声器”,文春来立刻行动。起步时,他一人包揽所有活计:白天琢磨拍摄角度,晚上熬夜摸索剪辑技巧,全靠工作之余一点点专研。“起初冲劲十足,但拍来拍去都是那些话题,大家看着也审美疲劳,技术更是卡了壳,视频更新越来越慢,去年甚至只更新了几条。”他直言,那段日子,迷茫曾一度笼罩着他。
但村民的认可和网友的正向反馈,成了他坚持的底气。“不少村民说,看了视频才发现,咱太平村原来这么美。网上也有很多人留言,说我的视频让他们想起了儿时的乡村。”这些声音,不仅让文春来笃定了自己做的事“有分量”,更让他坚定了一个更清晰的方向——不止于“拍视频”,更要为家乡“建通路”,让乡村振兴的步子迈得更实。
落笔:凭村播“定轮廓”农产品打开全国销路
真正为文春来注入底气、点燃激情的,是区委宣传部牵头推出的“潼南村播”品牌计划——这如一场“及时雨”,为他的乡村新媒体之路送来支撑,也为太平村的振兴开辟出了电商直播的新路子。
今年5月,“潼话田园美·我村我来播”品牌计划全面铺开。区委宣传部面向全区镇村干部、种植能手等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电商专项培训,为像文春来这样的新农人系统性“充电”,补上了直播运营的“短板”。
“以前一直拍短视频,直播想都不敢想,完全摸不透门道。”文春来感慨,正是区委宣传部组织的几场专业电商培训,让他打消顾虑,有了开播的底气和信心。告别“摸着石头过河”的盲目,在系统性专业指导下,文春来的新媒体之路走得更稳。
如今,文春来的账号月均直播10场,成交额稳定在10万元,成功将村里的大米、菜籽油、花生等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太平村村民魏安太对此深有体会:“以前收完花生得自己扛去街上卖,现在文书记在直播间就帮我们卖了,省心又省力!”受此带动,魏安太也成了直播间的常客,热情地帮网友挑选“抿抿甜的斗篷瓜”,乡村直播的星火正慢慢形成燎原之势。
成图:靠实干“填细节”搭起“产加销”振兴框架
在村播赛道站稳脚跟后,文春来的眼光并未停留在“卖货”本身,更没满足于一时的销量热度,而是锚定了“以播兴村”的长远目标——他心里早已有了清晰盘算,要为太平村搭起“规模种植——精深加工——直播销售”的“产加销”一体化框架,让产业扎下根,让村民长期得实惠。
“现在直播卖初级农产品,是为村里的产业‘搭台子’。”文春来凭借直播间的流量让村里的大米、花生等“土货”被外界知晓,同时动员村民参与“村集体+农户”规模化种植。如今,1000余亩闲置土地已被整合起来,计划种植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的粮油产业,村民可得土地流转租金与种植分红,实现“一份土地挣两份钱”。
顺着这条产业路往下走,村集体也计划筹备小型农产品加工坊:把简单的大米深加工成米糕、米饼,将普通菜籽榨成高端礼盒装菜籽油,推动村里的农产品从“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型,把产业链附加值留在村里。
“接下来,我将继续锚定电商渠道,拓宽销售路径,打造一体化平台助力集体经济,促农增收。”文春来表示,他要做的一直都是将村播“流量”变振兴“增量”,让太平村产业有奔头,村民日子更稳当。
从“设计帅哥”变成“田间黑汉”,文春来常自我调侃,可没人觉得这份被阳光晒透、沾着泥土的黝黑不好——它是乡土给实干家的“奖章”。曾经伏案做家装设计的他,如今把“图纸”铺在太平村的田野上:当年勾勒家装细节的笔,成了连接城乡的直播手机,镜头里装着村里的农产品;曾经计算装修误差的缜密心思,用来规划“产加销”的发展蓝图,一笔一划都是村民的增收账。文春来正用这份“设计+实干”的劲头,让乡村振兴的“图纸”,在太平村落地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好日子。
(潼话田园美 我村我来播 “潼南村播”品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