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特别策划1总第3459期 >2025-11-03编印

数字赋能激活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
“产业大脑+未来农业模式”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潼南样板”
刊发日期:2025-11-0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数字化育苗工厂。

无人机开展飞防作业。

ACAACA可控农业示范基地外景图可控农业示范基地外景图。。

智慧大棚。

  

本报记者陈俊霖



  “点开‘柠果园’小程序,32万亩柠檬园的土壤墒情、果实生长进度、病虫害预警信息一目了然,以前靠经验判断,现在靠数据决策,这就是数字农业的魔力!”在柏梓镇柠檬种植基地,种植大户廖磊一边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智慧管理界面,一边高兴地分享数字技术带来的增收成果。近日,在2025年全国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潼南区报送的《探索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农业模式”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案例,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创新实践案例,为全国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潼南样板”。




双脑驱动:重构农业管理“数字神经网”
  记者走进区数字农业运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数据流实时跳动。据介绍,“数字农业大脑”集成全域260万个地块信息、35亿条数据,融合27个土地图层,通过“数字农业一张图”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可视化管控。柠檬产业大脑”则以“一图三中心五场景”为架构,接入7类感知设备、汇聚15类产业主体信息,1.2万条全产业链数据在此高效流转,形成“一图统揽、一图集成、一图感知”的智慧决策体系。
  “过去农业管理像‘盲人摸象’,如今‘双脑驱动’让每一寸土地都有了‘数字身份证’。”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数字农业大脑以‘1+5+8’系统架构为核心,一张数字农业图整合全域资源,五大应用场景覆盖生产监管、质量追溯等关键环节,打通八大特色产业链条。
  在奉民智能菜园,记者看到另一番智能景象——温室大棚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光照数据,传输至“产业大脑”后,系统自动调节遮阳网、滴灌设备。“番茄种植全程数字化,水肥用量减少30%,成熟时间预判精准到天,错峰上市让每斤售价提高1.2元,10亩大棚一年多赚20万元!”基地负责人拿着平板电脑,向记者展示数字化种植的“账本”。




全链赋能:激活产业集群“数字新动能”
  从种业创新到精深加工,从智慧养殖到跨境销售,“产业大脑”正为潼南农业全产业链注入数字活力。在琼江种苗中心,茄科类全自动嫁接工厂里,机械臂精准夹取砧木与接穗,切口、贴合、固定一气呵成,每天最高可完成10万株种苗嫁接,成活率稳定在98%以上。
  “以前30个工人一天最多嫁接2万株,现在1台机器顶15个工人,还能避免人工操作的误差。”中心技术人员指着自动化生产线介绍,目前中心已建成200亩数字化蔬菜育苗工厂、全市首个数字化柠檬脱毒种苗繁育中心,年繁育优质种苗200万株,带动12家油菜制种专业合作社、3042户农户发展,油菜制种面积达3.2万亩,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良种繁育基地。
  农产品加工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同样亮眼。在汇达柠檬数字化车间,柠檬从清洗、榨汁到加工成柠檬片、柠檬精油,全程由智能设备操控,生产数据实时上传至“产业大脑”,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就能监控生产进度。“数字化改造后,生产效率提升40%,产品合格率从95%跃升至99.2%,还能根据订单需求快速调整生产线,去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企业负责人说。目前,我区已引育汇达柠檬、檬泰科技等龙头企业,完成雪王农业市级数字化车间改造,推动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销售端的“数字翅膀”更让潼南农产品飞向全国、走向世界。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潼南区建成256个商贸物流农村末端配送网点,实现农村寄递物流全覆盖;组建重庆潼南渤海柠檬交易中心出口平台,在马来西亚启动潼南柠檬交易(体验)中心,构建起“数字+冷链+出口”的完整供应链体系。“2024年,我们的柠檬出口额达37.86亿美元,销售量44.48万吨,‘潼南柠檬’稳居中国柠檬出口第一品牌!”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说。





人才筑基:打造数字农业“智力新高地”
  “数字农业要落地,人才是关键。我们最缺的是既懂农业技术、又熟悉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我们构建了多层次数字人才体系。”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为破解人才难题,我区创新推出“首席数字官”制度,精心选配区首席数字官、首席数字执行官各2名,区首席数字技术官4名,乡镇首席数字官107名、执行官84名,这些“数字管家”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操作智能设备、使用数字平台。
  “去年我们联合区农广校累计开展数字农业培训200余场,覆盖农户5000余人次,不少农户从‘数字小白’变成了‘智慧农民’。”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首席数字官”,我区还精准选聘61名博士、正高级专家担任产业村支书、乡村CEO,让高端人才扎根乡村。在太安镇罐坝村,产业村支书带领村民建成“虚拟采摘+功能农业”示范区,通过直播带货、线上认养等模式,让当地蔬菜售价翻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0万元。
  “我们还联合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8家科研机构,共建农业科研人才资源库,组建1个院士创新团队和3个全产业链研发团队,集聚科研专家117人。”农科城相关负责人补充道,去年科研团队共解决数字农业技术难题178个,引进推广新品种345个、新技术105项,为潼南数字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遍布世界:输出数字农业“中国好方案”
  潼南的数字农业经验不仅在国内推广,更走出国门,为东盟国家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2024年9月,区农业农村委与马来西亚苏丹阿兹兰沙大学签订友好合作备忘录,共建苏丹阿兹兰沙大学数字农业产学研示范园。该示范园总投资2055.725万马币(约合人民币3480万元),占地304亩,布局“四区三中心”(大田种植区、种植试验区、智慧水产养殖区、设施农业区、育苗中心、农事服务中心、综合展示中心),建立全种植环节标准化示范体系。
  “我们针对马来西亚的热带气候特点,精细化调优灌溉、施肥等技术参数,部署‘1+N’云端农事管理系统——1个潼南总部数据中心联动N个海外节点,实现跨国作物生长模型共享、数据互通与远程技术指导。”参与项目建设的重庆洲际盛合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晓先介绍,目前示范园已种植优质蔬菜品种10余个,亩产比当地传统种植提高2——3倍,“当地农户看到成效后,主动上门学习数字种植技术,已有50余户申请加入合作,预计明年示范面积将扩大到1000亩。”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BHS、江苏网进、重庆洲际盛合三方签订协议,投资约12亿马币(约合人民币20亿元)建设马来西亚梅鲁大数据中心,分三期打造集大数据处理、算力支撑、云计算服务于一体的数据枢纽。“2025年9月28日,我们已签订二期协议,未来这里将成为潼南数字农业技术输出的‘桥头堡’,助力马来西亚霹雳州打造区域性数字枢纽,让更多东盟国家共享数字农业发展红利。”宋晓先说。



成效斐然:数字潼南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
  如今,我区数字农业建设已结出累累硕果,数字化浪潮正深刻改变着农业生产方式和乡村面貌。数据显示,全区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40.03%;有效接入水位监测、GNSS位移测量、农业生产等感知设备39类、24.7万个,感知资源满足率超60%;培育数字化育苗工厂、“富慧养”智慧养殖基地、奉民菜园等“未来农场”25个,其中琼江种业数字种苗工厂获评重庆市首批未来农场;在安全监管领域,启动畜禽养殖场有限空间AI智慧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实现风险“一张图”管控。
  潼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建成潼南区数字农业运营中心,深化‘柠檬产业大脑’‘粮油产业大脑’建设,推进‘农药监管一件事’‘人工智能+农业保险’‘区块链+蔬菜’等应用创新,让数字技术更好赋能农业全链条。同时,将以此次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创新实践案例为契机,持续培育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让数字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为全国数字农业发展贡献更多“潼南经验”。





记者手记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的田野变革
  在采访中,最直观的震撼来自“数据”在田野间流动的声音。柏梓镇柠檬园里,种植户掏出手机,屏幕上的“柠果园”小程序实时跳动着32万亩土地的呼吸;奉民菜园大棚内,传感器像“稻草人”一样站岗,把温度、湿度、光照翻译成增产20万元的“密码”。过去“看天吃饭”的农耕场景,被一张张“数字身份证”悄然改写。
  更让我触动的是“人”的变化。产业村支书在田埂上直播卖菜,乡镇“首席数字官”手把手教老农滑屏、点选、下单;马来西亚的304亩示范园里,中国代码正为热带作物“把脉开方”。数字不再冰冷,而成为跨越语言与疆域的“新农资”。
  潼南把农业做成了一道算法题。土地、资金、人才、市场被悉数写入云端,每一步都有数据导航。采访结束,夜色中的数字农业运营中心大屏依旧闪烁,像一颗巨大的“农业心脏”,将算力泵向每一根枝头、每一颗蔬菜。我忽然明白,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让土地长出粮食,也长出希望;而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就在那一串串跳动的数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