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峻豪
我区以党建品牌建设筑牢育人根基,通过“双减”政策释放素质教育活力,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夯实发展基础,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教育强区建设之路。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党建品牌覆盖率100%,94.6%家长认可“双减”成效,财政性教育投入占比突破20%。
一校一品构建党建矩阵 引领育人创新
走进双江小学,“树坚强”“马掌铁”“红五星”是校园鲜明的文化符号,“马掌铁精神”文化墙与红星少年风采展相映生辉。这所深植于杨闇公旧居红色土壤的学校,创造性实施“三红工程”:通过红色堡垒支部建设、红烛先锋教师培育、红星少年成长计划,让“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的革命誓言转化为新时代育人密码。在“红色故事会”课堂上,六年级学生夏悦芹正用快板演绎《杨闇公的最后一封家书》。“我们开发了6门红色校本课程,组织学生担任杨闇公旧居义务讲解员268人次,红色基因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该校党总支书记赖良伦介绍道。
在人民小学,“七彩党建”品牌绽放光彩。七种色彩对应七大育人维度:红色基因强堡垒、橙色温暖惠民生、金色使命铸师魂、绿色和谐助平安、青色成长强师能、蓝色淡泊筑防线、紫色创新促发展,将党的领导融入组织建设、学生资助、师德师风、校园安全、教师培养、廉政教育、教育改革等各个方面。
目前,潼南教育系统以“五心强校·铸魂育人”党建品牌为统揽,大力推动“一校一品”党建品牌建设,涌现出潼南中学“鉴院先锋”、小渡小学“党旗领航·翰墨育人”、涪江幼儿园“润泽教育”等一大批特色品牌。
数据显示,全区教育系统党组织标准化达标率100%,“五心强校”品牌覆盖率达100%,潼南中学、巴川学校等4所学校入选市级党建“双创”示范校,潼南一中、梓潼小学等6所学校入选全市“五双工程”优秀案例,7名学校党组织书记获人民网《百名书记话党建》专题报道。
“双减”重构生态“五育”激发素质教育活力
近日,在东安小学多功能教室里,音乐老师一边弹奏钢琴,一边带着学生们一起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课堂欢乐有趣。“现在娃儿每天都非常期待去学校,回家给我表演新学习的歌曲,还把课堂上画的图画送给我。她的校园生活很开心,人变得更自信乐观。”五年级学生家长周女士向记者感概道,自从学校实施“双减”以来,孩子的课业负担减轻了许多,成绩也没落下,人也开朗了不少。
在各所学校的“双减”课程表上,太安鱼烹饪、竹麻编技艺等32门非遗课程,与机器人编程、3D打印等科创项目比肩而立,200多个“菜单式”课后服务项目供学生们选择,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得到满足。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跨界融合正在产生化学反应:潼南中学赵雪晴在市运会3000米夺金,实现了我区田径项目在市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梓潼中学排球队问鼎全国邀请赛,创下我区集体球类项目历史最佳战绩……近年来,我区创建国家级、市级艺体科技特色学校25所,获评各类实验校、示范校33个,培养国家一级运动员47名、二级运动员93名,艺体科技类奖项年增长40%。
教育变革的密码藏在200余个“双减”特色项目中:构建“1+N”课后服务体系,开发研学实践地图,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室。第三方评估显示,家长对课后服务满意度达94.6%,学生日均运动时长增加50分钟,近视率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
筑基攻坚 硬投入夯实教育基石
在梓潼小学新校区,一栋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旁边另一栋教学楼经改造后也焕然一新,黄色外墙装饰,尽显青春与活力。学校的操场干净、宽敞,孩子们在新校园尽情地运动、玩耍。学校教学一体机、崭新的课桌、各类功能室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新校园按照国家规范化标准设计,现在可满足800多名学生就近入学。”梓潼小学党总支书记梁文利说,改扩建后,补齐了学校硬件设施短板,为广大师生创造了更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这样的蜕变源于潼南教育基建持续攻坚:财政性教育投入占比突破20%,近六年投入17亿元实施“校舍焕新”“智慧校园”“均衡发展”三大工程。数据见证改变:7校8园投用,新增学位1.4万个,7所新改扩建学校获评市级绿色校园,新改扩建校舍21.88万平方米、运动场地12.94万平方米,智慧教室覆盖率从18%跃升至76%,12所乡村小规模学校调整建制。
正在推进的“未来学校”蓝图更令人期待:金福中小学、城北小学让老百姓就近入学家门可及,职教中心新校区规划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加快“一镇一优质园”建设,推动“一园好到园园好”。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跨越,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记者手记:
在各学校采访中,三组对比让记者深思:在双江小学,百年黄葛树与智慧教室构成时空对话;在东安小学,非遗工坊与创客空间比邻而居;在柏梓中学,双师课堂上城乡学生正同步解析一道数学题,农村孩子与城市学生同享优质资源。这些场景印证着潼南教育的发展路径:以硬投入筑牢发展根基,用软实力激活创新动能。潼南教育的可贵之处,在于把握住党建“方向盘”、用好双减“变速器”、踩实投入“油门阀”,在三者协同中驶出加速度。当看到农村孩子捧着全市中小学生排球锦标赛奖杯灿烂微比赛笑时,当“马掌铁精神”遇上智慧教育,当非遗传承碰撞数字课堂,潼南教育正在闯出一条“硬支撑+软实力”的特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