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专题总第3357期 >2025-03-10编印

别让“女神节”消解妇女节的意义
刊发日期:2025-03-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山 海



  又是一年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的起源——女性为争取平等权利而斗争的百年历史,正被“女神节”“女王节”等商业化称呼逐渐模糊。当“女神”成为消费符号,当节日沦为购物狂欢,我们是否遗忘了这个节日真正的精神内核?
  “女神”标签——物化与偏见的陷阱。“女神”一词的流行,本质上是消费主义对女性价值的扭曲。某国际美妆品牌曾推出“女神节专属礼盒”,广告中女性模特以瓷娃娃般的外貌示人,暗示“成为女神”需依赖颜值与消费。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这两年“女神节”相关搜索中,“美妆礼盒”“穿搭推荐”占比高达72%,而“女性平权”“职业发展”仅占5%。这种将女性价值等同于外貌与消费的叙事,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对女性的单一凝视。
  更危险的是,这种标签化正在掩盖女性多元的社会角色。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之女管笑笑曾批评:“当妇女节变成‘女神节’,我们是否忘记那些在田间劳作的女性、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女性?”她的话直指问题的本质——当“女神”被少数人定义,大多数普通女性的声音被淹没。
  历史的消逝——从劳动觉醒到消费狂欢。国际劳动妇女节的起源充满血泪与抗争。1910年第二国际哥本哈根会议筹划设立节日,1917年俄国彼得格勒女工为平权举起战斗红旗……这一节日本应是对女性社会贡献的铭记,而非简单的“女生节日”。
  然而,“女神节”的盛行正在稀释这份历史记忆。2024年北京某中学问卷显示,仅28%的学生知晓妇女节的起源,多数人将其等同于“女生节日”。更荒诞的是,某地将妇女节活动命名为“女神嘉年华”,内容却局限于插花、茶艺等“优雅”项目,完全回避女性在公共事务中的贡献。当历史的厚重被轻佻的“女神”标签取代,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记忆,更是对女性奋斗精神的传承。
  重构节日——回归尊重与平等的本质。妇女节的真正价值,在于推动性别平等与社会进步。从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突破性别壁垒,到“铁娘子”董明珠带领格力问鼎全球,再到“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托举起大山女孩的未来,无数女性正在打破“女神”标签的桎梏,以多元身份书写人生篇章。
  我们需要的是对女性社会价值的真正尊重,而非虚幻的“光环”。韩国政府将3月8日设为“性别平等日”,通过立法保障女性职场权益;瑞典推行“父育假”政策,鼓励男性分担育儿责任。这些实践证明,真正的尊重始于制度保障与社会共识。反观国内,某些企业仍在用“女神价”促销商品时,是否想过为女性员工提供同工同酬、产假保障等基本权益?
  妇女节不是“女神节”,它是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节日,不该只剩下“买买买”的喧嚣。在这个节日里,可为女性的平等而欢呼,可为女性的奋斗而喝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妇女节回归本真,让它成为真正属于女性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