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海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宣布将住宅层高从“宜为2.8米”调整为“不低于3米”,这一政策调整标志着我国住房建设从“增量扩张”转向“品质升级”的关键转折。层高提升不仅是简单的数字变化,更是对居住需求升级的精准回应,更是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
层高从2.8米增至3米,看似微小的调整,实则带来显著的居住体验革新。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这意味着更敞亮的视野、更通透的通风,以及更自由的装修空间。以重庆为例,其2025年2月施行的《住宅设计标准》明确要求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层高均不低于3米,且上限为3.6米。这一标准不仅覆盖了商品房,更将保障性住房纳入其中,体现了“好房子”建设的全民普惠性。通过优化层高,重庆正推动从“住得进”到“住得好”的跨越,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层高标准的调整,正在重塑房地产市场的竞争逻辑。在卖方市场时代,开发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就低不就高”,通过压缩层高增加可售面积。如今,买方市场下,消费者对居住品质的要求倒逼企业转向“以质取胜”。这可促使房企加大研发投入,推动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等应用,行业正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升级。重庆等地的新标准,也将推动建筑、材料、科技等多领域协同发展。
尽管层高提升意义重大,但实施过程中仍需平衡多方诉求。成本上升可能传导至房价,对中低收入群体形成压力。对此,倪虹强调,“好房子”需以“多数人可支付”为前提,避免沦为“贵房子”的代名词。重庆的实践提供了破题思路:一方面,通过容积率补偿机制降低企业成本;另一方面,将层高标准与绿色建筑评级挂钩,鼓励企业通过节能设计、装配式建造等方式消化成本增量。这种“政策组合拳”,既保障了居住品质,又维护了市场稳定。
层高提升不应止步于新建住宅。倪虹提出,要将保障房建成“好房子”标杆,并通过城市更新改造老旧小区。重庆等地的新标准已覆盖改建、扩建项目,为存量房焕新提供了依据。通过“平改坡”“夹层改造”等技术,老房子也能焕发新生,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的跨越。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层高调整是住房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当建筑“身高”提升,折射出的是社会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也是住房从“生存资料”向“享受资料”转型的缩影。随着“安全、舒适、绿色、智慧”成为“好房子”的标配,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住房市场将迎来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
层高提升20厘米,是民生工程对时代需求的深刻回应。它不仅关乎居住空间的物理高度,更标志着住房发展逻辑的根本转变——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面积竞赛”到“品质比拼”。重庆等地的先行探索,为这一变革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未来,随着政策落地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我们有理由期待,“好房子”将成为更多中国家庭的标配,托举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涪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