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综合总第3359期 >2025-03-14编印

防止校园霸凌需要零容忍的底线与多维度的守护
刊发日期:2025-03-1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吴鑫袁



  近日,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第三中学的校园霸凌事件,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一名有智力缺陷的15岁男生,在教室中遭到多名同学用向嘴里塞异物、扫把戳胸口、拖把打头部、脚踢踹等恶劣方式欺凌,围观者以拍摄视频为乐,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恶,暴露了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严重缺位。
  当前,“批评教育”往往成为施暴者的“免罪金牌”,在校园霸凌案件中,多数以“调解”草草收场。这种对暴力的绥靖政策,实则是成人社会对教育责任的推诿,让《未成年人保护法》异化为“未成年人犯罪保护伞”。
  当暴力的阴影笼罩本该纯净的校园,笔者认为,要构建“预防-干预-惩戒”的全链条机制,除了“事后灭火”,更要做好“源头防控”。
  培养学生共情能力。成都某小学开设“冲突调解课”,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施暴者、受害者的心理,让校园霸凌发生率急剧下降。共情能力,是与数学公式同等重要的必修课,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心理辅导课程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学会用和平方式解决矛盾冲突。
  建立完善的干预机制,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校园安全委员会,制定反霸凌规章制度,设立举报渠道,确保每一起霸凌事件都能得到及时处理。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了解沟通,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要加强对教师的反霸凌培训,提高其识别和处理霸凌事件的能力。要建立“校园安全联席会议”,吸纳家长、社工、法律工作者参与治理,打通“告状无门”的堵点。
  法律惩戒体系的革新迫在眉睫。日本《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明确规定教师及学校的安全注意义务,韩国实行“校园暴力前科者”数据库制度,将校园暴力施暴者不良记录与高考挂钩,并伴随至其就业的方案。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必须建立与刑事责任年龄相适应的分级惩戒体系,让每个施暴者付出应有代价。
  校园霸凌不是成长的必修课,而是必须清除的毒瘤,重建校园文明需要教育者放下升学率的执念,需要司法体系展现刮骨疗毒的勇气,唯有用制度重塑规则,以人文滋养心灵,才能让琅琅书声真正涤荡暴力阴霾,让每张课桌都成为文明生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