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特别策划总第3360期 >2025-03-17编印

“双城记”里的潼南跃动:
当体育纽带扣紧协同发展齿轮
刊发日期:2025-03-1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邓越月


  涪江之畔的潼南,正被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唤醒。涪江两岸的健身步道上跃动着晨跑者的身影,龙舟竞渡的号子声在端午时节响彻云霄,油菜花海间的沿江赛道成为运动达人的打卡胜地。在“体育+”战略的强力驱动下,潼南将龙舟竞渡的桨声化作区域协同的鼓点,让运动赛道延伸对接双城经济动脉,用体育语言书写着双城故事的新篇章。
  赛事经济构筑协同发展新支点。2024年川渝武术精英赛(潼南站)暨打金章西南拳王挑战赛以武会友,36支代表队近400名青少年武术选手同台竞技;“长安欧尚杯”重庆潼南·川渝汽车场地越野赛300多名知名专业车手及业余爱好者齐聚一堂,吸引观众上万余人,不仅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也提升潼南国际知名度。“一条赛道带火全域”的奇观,源自潼南对“体育+文旅”的精准布局。潼南已建成涪江水上游乐运动中心,提档升级涪江沿线约50公里“最美环江路”,蔬菜公园骑行绿道串联十余个特色农业园区,体育消费新场景与城市更新同频共振。
  运动基因激活区域认同新动能。端午龙舟赛的桨声灯影里,藏着潼南文化密码的现代解码。随着重庆市第四届龙舟公开赛(潼南站)在潼南江面同场竞渡,来自川渝两地19支市级参赛队、500余名运动员参加200米和500米直道竞速,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速度与激情”的精彩比拼......涪江龙舟赛的文化符号、百舸争流的传统民俗、涪江两岸观赛人群绵延数里的盛况,传统民俗演变为区域文化认同的载体,正逐渐升华为“双城儿女”共同的精神血脉。从“赛事出彩”到“城市出圈”,将城市特色元素融入赛事各个环节,不仅能擦亮城市名片,还提高了赛事的吸引力、观赏性,推动着区域发展与赛事经济“双向奔赴”。
  全民健身绘就民生融通新图景。城市体育设施的“毛细血管革命”,正在改写潼南人的生活场景。潼南23个镇街实现健身广场全覆盖,15分钟健身圈让运动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社区运动会成为邻里关系的润滑剂,乡村广场舞大赛搭建起情感交流的舞台,“三八妇女节”的羽毛球比赛传递着城市的温度;89岁的老人在社区健身路径完成每日打卡、留守儿童在乡村学校足球场上绽放笑容,绘就了最具质感的高质量民生答卷,一幅“民生相通、情感相融”的画卷在涪江畔徐徐展开,体育设施的网络化布局悄然改变着区域生活形态。2024年,市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89%。
  站在成渝相向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潼南用体育这支如椽巨笔,在双城经济圈的蓝图上勾勒出独具特色的发展轨迹。赛事经济带来的要素聚合、文化认同催生的情感共鸣、民生共享编织的幸福网络,共同构成了区域协同发展的立体图景。这座在双城记中找准节奏的城市,正以体育为媒,将地理区位的“中心板块”转化为协同发展的“前沿阵地”,用体育纽带扣紧协同发展的齿轮,潼南向世界展示的,不仅是区域合作的新范式,更是城市群发展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