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时政·经济总第3361期 >2025-03-19编印

情绪消费:
消费新潮流的崛起与展望
刊发日期:2025-03-1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山 海



  在当下消费市场中,情绪消费正成为青年群体热衷的新潮流。从购买动漫周边、潮玩手办,到体验沉浸式文旅项目、情绪陪伴服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为情感满足和心理慰藉买单。这种消费现象不仅反映了青年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折射出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
  这其中彰显了从“实用”到“悦己”的消费逻辑变革。与传统消费注重商品功能属性不同,情绪消费的核心在于通过消费行为满足情感需求。例如,购买盲盒不仅是为收集玩偶,更是为体验“开箱惊喜”的刺激感;选择汉服旅拍不仅是拍照留念,更是通过角色扮演获得身份认同。这种消费模式突破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精神满足置于物质需求之上,成为大家缓解压力、构建社交身份的重要途径。这表明,当消费发生时,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商品本身,而是更看重其背后所蕴含的情绪价值和心理满足。
  情绪消费市场空间广阔,为激发消费潜能创造了新机遇。数据显示,八成以上大学生曾有情绪消费经历,年轻群体对减压、情感陪伴、自我认同等情感诉求不断增加,并且愿意为此消费。以二次元“谷子经济”为例,2023年国内市场规模达1201亿元,2024年迅速飙升至1689亿元,预计2029年将突破3000亿元。此外,沉浸式文旅体验、疗愈类服务等情绪消费新业态也不断涌现,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情感需求。这些数据和现象表明,验证了情绪价值的商业转化潜力,能够为消费市场创造了新发展空间。
  情绪消费市场需要更专业更有价值。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情绪消费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服务参差不齐、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部分商家以“情感陪伴”为名提供低质服务,甚至存在隐私泄露、虚假宣传等风险。例如,有消费者反映线上“树洞”服务仅是“喂鸡汤”,而“哄睡”服务存在诱导消费、内容低俗等乱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推动行业向专业化转型,比如:建立服务资质认证体系,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心理学、沟通技巧等专业背景;强化平台责任,利用技术手段审核内容合规性;推动价格透明化,避免“天价服务”损害消费者权益。以此来提升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期望。
  在享受情绪消费带来的便利和满足时,消费者也需警惕潜在的“情绪消费陷阱”。对面部分商家的炒作、诱导,消费者需警惕过度消费、隐私泄露等风险,要保持理性消费观,谨慎对待商家的诱导性营销手段,避免冲动消费。同时,政府应加快制定相关法规,明确情绪消费的服务标准与监管边界,打击虚假宣传、数据滥用等违法行为。
  情绪消费作为消费升级的体现,反映了消费群体对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视和追求,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为实现情绪消费市场可持续发展,需要规范行业生态、提升服务品质、引导理性消费,让情绪消费真正成为“治愈心灵的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涪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