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羽
当竞技体育的呐喊助威演变成人身攻击的狂欢,当专业赛事沦为流量争夺的战场,此次深圳乒乓球亚洲杯遭遇的“饭圈化”冲击,为体育生态保护敲响警钟。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近日对赛场极端行为亮明态度,将协同多部门重拳整治辱骂运动员、煽动网络对立等乱象,这场针对体育“饭圈化”的阻击战已然打响。
从樊振东遭遇机场围堵到陈梦被恶意诽谤,从王楚钦社交媒体遭侵扰到《重庆晨报》被迫下架相关平台采访视频,近年来体坛频现的乱象表明,“饭圈文化”的病毒式传播已突破文娱领域,正在消解体育竞技的纯粹本质。部分极端粉丝将运动员符号化,把竞技成绩异化为“打榜数据”,甚至为维护“偶像”不惜攻击对手、干扰赛事,这种病态应援模式既违背奥林匹克精神,更触碰法律底线。
剖析乱象根源,既有资本与平台对流量的畸形追逐,也暴露出部分群体价值观的错位。当体育明星被包装成“人设商品”,当赛场对抗被曲解为“粉丝战争”,竞技体育蕴含的拼搏精神与人文价值正在被消解。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自媒体为博眼球推波助澜,将赛场争议加工成“舆论爆点”,这种“流量至上”的运营逻辑,实质是对体育精神的亵渎。
治理体育“饭圈化”需构建系统防线。法律层面,应完善《体育法》配套细则,明确赛场秩序管理规范;行业层面,需建立运动员形象保护机制,畅通侵权投诉渠道;平台方面,当强化算法伦理,遏制引战内容传播。正如中国奥委会专家冯宝忠所言:“体育明星的社会价值在于传递正能量,而非沦为流量工具。”
体育强国的根基在于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回望历史,容国团“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呐喊激励数代人,女排精神成为民族奋进的旗帜。今天的体育治理,既要守住法律底线惩戒恶行,更要筑牢价值防线培育理性粉丝文化。当观众学会为精彩对决鼓掌,为拼搏精神喝彩,体育才能真正回归其凝聚人心、激扬斗志的本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