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专题总第3356期 >2025-03-07编印

科技赋能春耕 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
刊发日期:2025-03-0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关羽



  人勤春来早,沃野焕新颜。当下从南到北,春耕备耕热潮涌动,潼南大地正以科技为笔,勾勒现代农业发展的壮美画卷。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智慧农机、无人机精准作业、云服务管理等科技力量深度融入田间,为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智慧农机驰骋沃野,提质增效显著。在潼南崇龛镇油菜基地,无人机“一促四防”作业高效完成,既节省人力成本,又提升防治效果。类似场景在多地涌现:湖南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农机自动驾驶,作业效率提升30%;安徽多光谱无人机根据作物长势精准施肥,成本降低70%。这些创新实践印证了科技对农业的革命性重塑——2024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3%,北斗终端农机超200万台,智慧农业正成为夯实“大国粮仓”的基石。
  农技服务精准落地,培育新型人才队伍。潼南以“共育农科人”培训为抓手,农技专家深入田间指导,同时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扩大服务覆盖。这种“专家+工匠”双轨培养机制,与山东“农友圈”平台、广东“云端农技员”等创新模式异曲同工,有效破解了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我们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微信等平台开展线上远程指导,制作视频、音频及编印服务手册等,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群众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培养更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资保障与数字赋能协同发力。现代化农机是春耕“主力军”,而数字技术则为农业生产装上“智慧大脑”。从湖北宜城北斗导航植保机“一喷三防”作业,到山东郓城智慧灌溉系统节水65%,科技不仅优化了资源利用,更推动农业向绿色化、集约化转型。潼南区供销社以低于市场价10%—15%供应农资,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彰显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强大效能。目前潼南已储备化肥6472吨、种子68吨,为80余万亩粮食种植乃至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春耕的浪潮,是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注脚。当无人机穿梭于金色花海,当北斗系统指引农机精准前行,当数字技术贯穿耕种管收全链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潼南正以科技为引擎,书写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时代答卷,为乡村振兴擘画更加绚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