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综合总第3375期 >2025-04-14编印

控“ 游 烟 ” 见 文 明
刊发日期:2025-04-1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卫 平



  近日,上海对边走边抽烟的“游烟族”率先出手。在外滩、南京路步行街等8处中外游客集中、人群密集的“网红”地标场所推进室外“游烟”治理,形成示范效应。这一举措一经施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一边行走一边“吞云吐雾”的场景并不鲜见,遭遇“游烟”时,行人常常选择皱着眉头加速通行。如今,上海选取的堪称城市“窗口”与“名片”的八大网红地标作为“游烟”治理的先行试点,极具示范意义。在这里探索出的治理经验,有望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为全国各地的“游烟”治理提供宝贵借鉴。
  “游烟”治理是一场关乎公共健康权的城市保卫战。二手烟的危害宣传早已深入人心,上海将“游烟”纳入控烟条例监管范围,通过设置禁烟标识,配备电子监控和执法人员保障非吸烟者呼吸清洁空气权利,是城市文明的精准发力。
  以点带面,先劝后罚。上海治理“游烟”没有“一刀切”,体现了城市文明与健康的双向奔赴。以柔性治理破解“游烟”难题,在降低二手烟暴露风险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育着市民的文明素养,让健康生活的理念在城市肌理中生根发芽。
  “游烟”治理之路刚刚起步,重重挑战横亘在前。人员流动性强、部分吸烟者对“游烟”危害认识不足等难题都需破解。治理工作离不开文旅、城管、卫生健康等多部门协同作战,任何一方的缺位都可能导致治理链条的断裂,如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效治理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城市文明课题。
  上海在“游烟”治理中引入了“自治共治”理念,鼓励商场、写字楼等场所自主制定控烟方案,吸纳社区志愿者参与劝导工作,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网络,既降低了行政成本,又增强了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当市民从被管理的对象转变为治理的参与者,城市文明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现代城市治理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在多元价值间寻找动态平衡的艺术。上海治理“游烟”的行动,为城市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也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管理者的决心与担当。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游烟”现象将逐渐减少,我们的城市将更加清新、文明,每一位市民都能在舒适宜人的环境中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