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社会·民生总第3376期 >2025-04-16编印

从张某案例谈如何筑牢国家安全的思想防线与制度屏障
刊发日期:2025-04-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山 海



  国家安全部披露的“张某案”再次敲响国家安全警钟。作为某国家部委核心涉密人员,张某因长期漠视保密纪律,被境外间谍以金钱诱惑和情感操控为突破口,最终沦为窃密“工具”,其行为不仅导致国家重要领域秘密泄露,更暴露出涉密管理、思想防线与监督机制的多重漏洞。
  涉密管理需从“形式合规”转向“实质穿透”。张某案中,涉密U盘混用、离职后未及时清退敏感信息等行为,折射出部分单位对涉密人员的全周期管理存在盲区。保密协议签署流于表面,却未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导致离职人员成为“脱缰之马”。当前亟需完善涉密岗位“准入—履职—离职”全链条监管,通过技术手段(如数据水印、行为审计)强化涉密载体管理,避免“人走密留”的隐患。责任传导失效。此案中,纪检监察部门对12名失职干部追责,反映出管理责任“空转”的严重后果。
  思想防线需从“被动约束”转向“价值引领”。张某坦言“泄密的种子亲手栽下”,其堕落轨迹揭示了思想防线的脆弱性。教育内容需深度转型。部分涉密人员虽接受保密教育,却将纪律视为“枷锁”,缺乏对国家安全与个体命运关联性的价值阐释。重庆市“争当红岩先锋”教育模式便可借鉴,通过红色文化浸润、国家安全案例情景模拟,将“国家安全即个体安全”的理念具象化。国家安全教育需跳出“说教式”窠臼,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融入教育体系,通过案例剖析、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公民深刻理解“国家安全即个体安全”的辩证关系,从思想根源抵制诱惑。
  监督体系需从“单向管控”转向“多元共治”。间谍利用张某脱密期漏洞实施策反,暴露出境外势力对涉密人员的精准渗透。当前需构建“技术+制度+社会”三位一体监督网络:一方面,运用大数据监测涉密人员社交行为与资金流动;另一方面,畅通举报渠道(如12339热线),鼓励公众参与反间谍斗争,形成“人人皆哨兵”的社会氛围。
  当14亿人将“国家安全”内化为价值自觉、外化为行动准则,当制度刚性、技术屏障与全民共治形成合力,我们方能筑起坚不可摧的国家安全长城。这既是对叛国者的审判,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