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 博
4月15日,廊坊市联合调查组通报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事件调查结果,宣布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启动全面整改。这一事件暴露出的基层治理乱象,不仅引发公众对行政权力边界的热议,也引发人们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度思考。
城市市容管理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工作,但如何平衡“规范”与“活力”是关键。三河市此次要求商户统一招牌底色,初衷可能是为了打造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但在执行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商户的实际需求和品牌特色,导致政策落地时引发争议。城市管理应当尊重市场规律,避免“一刀切”式的行政干预,让城市既有秩序,也有个性。
政策制定应注重科学性和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法律法规,并广泛听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此次事件中,部分商户反映政策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且执行标准不够透明。在类似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加强合法性审查,并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征求商户、行业协会和市民的意见,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优化营商环境需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河市优化城市环境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政府在履行管理职责时,应当更加注重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避免因过度干预而增加企业经营成本。未来可以探索更加柔性、精准的管理方式,如通过行业自律、信用监管等手段,实现政府管理与市场活力的良性互动。
探索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推进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完善制度设计,还需要提升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治理能力。可以通过加强培训、引入专家咨询、运用数字化手段等方式,帮助基层政府更加科学、高效地履行职责。
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规范与活力、政府与市场、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平衡点。唯有将法治精神、市场逻辑、人本理念融入治理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政府治理与市场活力的良性共振。期待未来各地在推进城市治理时,能够更加注重法治化、市场化、人性化,共同营造更加和谐、繁荣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