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综合总第3376期 >2025-04-16编印

“现做”变“预制”消费者知情权不容“冷冻”
刊发日期:2025-04-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卫 平



  近日,网红蛋糕品牌“慕叁山”深陷舆论风波,被曝将保质期长达6个月的预制冷冻蛋糕当作现做蛋糕售卖,还拆除原产品标签。此举不仅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也引发了公众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广泛讨论。
  对于消费者而言,标榜“当日现做”“新鲜出炉”的精致甜点,实际上已经在冷库中沉睡了长达半年之久,明显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严重践踏。知情权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基本权利,其有权知悉所购买商品的真实情况。商家应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有效期限等信息。“慕叁山”将冷冻蛋糕伪装成现做蛋糕,隐瞒蛋糕真实来源和相关信息,这种行为不仅违反法律规定,更是对消费者信任的辜负。消费者基于对品牌“现做”宣传的信任,支付了较高价格,满心期待能品尝到新鲜出炉的美味,却被商家的欺诈行为泼了冷水。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预制食品本身并无原罪,其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但前提是商家要诚信经营,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在充分了解产品信息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倘若商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偷梁换柱、以次充好,随意剥夺消费者的知情权,市场秩序将被严重破坏,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心也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不仅是某个品牌的信誉崩塌,更会引发消费者对整个食品行业信任危机,阻碍行业健康发展。
  “慕叁山”事件并非孤例,此前篡改食品保质期、使用过期原料等侵权行为屡见不鲜。这凸显了市场监管的漏洞,尽管有法律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但仍有个别企业冒险违规。这迫使监管部门需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检测标准,优化流程,不能仅靠媒体曝光来发现问题。商家也应强化法律与诚信意识,深知诚信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唯有尊重消费者权益,提供真实可靠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才能赢得认可,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仅靠外部约束远远不够,消费者自身的权利意识觉醒同等重要。消费者在选购产品的过程中要保持警惕,认真查看产品的相关标识和说明,勿因品牌的热度而盲目相信商家的宣传。同时,当发现自己的知情权被侵犯时,要勇于通过合法途径维权。
  蛋糕是“现做”还是“预制”,不应成为商家的秘密,消费者知情权绝不能被“冷冻”。唯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健康、公平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吃得安心、吃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