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时政·经济总第3378期 >2025-04-21编印

赤绿消形行者惧 黑白交错过客忧
刊发日期:2025-04-2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彭春 丁怡然



  近日,记者接到群众反映,区图书馆新馆和区文化馆新馆外的巴蜀大道与金田路交界处,车流量大、车速较快,行人多,但却没有设置红绿灯,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特别是两个新馆开放后,许多读者需要在快速的车流中穿行,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对此,记者进行了实地调查。
  当天中午,记者来到市民所反映的路段,虽然这个时候不是早晚高峰时段,但人行横道上已有不少学生和家长正在通行。据了解,自区图书馆新馆和区文化馆新馆开放以来,这里已成为市民前往文化场馆的主要通道,过街人流量明显增加。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路段为双向六车道设计,路面宽阔平整,视野良好。正是因为路况优良,过往车辆普遍保持较高车速。然而,在位于巴蜀大道超2公里的路段上,仅在两端设有红绿灯,中间再无任何交通信号设施,往来车辆从红绿灯处起步后,往往持续加速通过这个区域。一位过路的市民表示:“这个路段平时人比较少,车流量却很大,车速也快。”另一位正穿行前往图书馆的小朋友也对记者说:“去图书馆的这条路车速很快,很危险,如果可以安一个红绿灯就好了。”
  记者注意到,虽然白天非高峰时段人流量相对较少,但来往行人中儿童占比很高。不少家长表示,由于没有信号灯管控,他们不得不长时间等待车流间隙。“没有红绿灯,我们带着孩子就要等车完全经过后才敢过街。如果小朋友一个人过街,还是存在安全隐患的。”一位正牵着孩子通行的家长说。
  为全面了解情况,记者在晚间7点再次来到这里。正值周边居民饭后散步高峰,人行横道上的行人明显增多。由于没有交通信号灯,行人通行时经常出现人车混行的危险场面。
  经过持续观察,记者发现多数行人过街时需要反复张望过往车辆,部分家长将孩子护在身后缓慢移动,这些身体语言,折射出市民对安装红绿灯,以保证安全通行的迫切期待。
  针对市民关切,记者联系了有关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回应称,信号灯设置问题已经纳入本年度交通设施提质增效计划,当前正进行流程审批,待完成法定审批程序后,将依法依规加快推进后续建设工作。
  城市道路建设不仅要考虑车辆通行效率,更要保障行人安全。特别是在文化场馆、休闲场所等人流密集区域,完善的交通设施必不可少。相关部门的重视定能给大家营造一个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