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时政·经济总第3380期 >2025-04-25编印

莫让不拔充电器的小疏忽酿成大悲剧
刊发日期:2025-04-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卫平



  近日,贵州遵义发生的一起火灾事件令人痛心且警醒。一家人出门前未拔手机充电器,小小的疏忽,最终让自家全屋烧成废墟,更波及楼下住户,造成他人损失。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热议,再次给大家敲响了安全用电的警钟。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电子设备包围的时代,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成为日常必需品。生活中,为了图方便,很多人都有不拔充电器的习惯,往往会认为只是一个小举动,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可实际上,小小的充电器,在不拔的情况下,却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充电器本质上是将高压电转换为低压直流电的器件,只要接通插座,即便没有连接手机充电,它也依旧处于工作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充电器会持续发热,热量不断积聚,会加速器件及材料的老化。老化后的充电器,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因为短路或高压击穿现象,引发熊熊大火。当我们追求便利的惯性超越了安全意识的警觉,悲剧便在这微妙的失衡中悄然酝酿。
  火灾的引发可能只是一瞬间的电火花,而这一瞬间的背后,是消防知识缺乏和侥幸心理作祟的长期积累。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将消防安全意识扎根于心,出门前仔细检查电器是否关闭电源、充电器是否拔下,那么类似悲剧或许就能够避免。
  在此次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疏忽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楼下住户无端遭受损失,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令人同情的。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损失,更是给他人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不便。这也警醒着我们,在现代密集居住的城市环境中,个人的安全隐患不再只是个人问题,而是随时可能波及他人的社会风险,我们每个人的安全习惯都关乎整栋楼的安全系数。
  为了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我们需要构建个人与社会双重防护网。个人层面,应养成“人走电断”的基本安全习惯,购买质量可靠的充电设备,定期检查家用电器线路。社会层面,社区和物业可通过安全宣传、案例警示提高居民意识;生产厂商则需在产品设计中加入更多安全保护机制,如自动断电功能;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安全标准并加强监管。
  安全无小事。每一个人都应当从这起事件中吸取教训,增强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确保家庭安全。同时,我们也要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社区和相关部门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居住环境。只有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个生活细节做起,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涪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