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海
当5吨可食用大米在展厅沦为淘金游戏的道具,当观众为寻找0.5克黄金颗粒肆意践踏粮仓,这场名为《淘金米》的行为艺术已然陷入价值悖论的深渊。艺术家声称要用黄金反衬粮食的无价,现实却演绎出“以艺术之名行浪费之实”的荒诞剧——被踩碎的大米在角落发霉,黄金的符号价值彻底暴露了粮食认知危机。
反消费主义如何沦为流量密码。策展方用“0.5克黄金≈200斤大米”的等式构建批判框架,却在实践中强化了资本逻辑的统治。观众为淘金疯狂翻找的姿态,恰是“向物欲世界臣服的完美象征”。展览现场充斥着“淘到30粒金米”的炫耀声,印证了策展人预设的批判对象反而成为流量狂欢的推手。更讽刺的是,当黄金被赋予“战利品”属性,粮食彻底沦为背景板——那些被观众装瓶带走的大米,与其说是对消费主义的抵抗,不如说是对稀缺符号的畸形崇拜。
粮食价值从生存必需到艺术耗材。艺术家辩称大米将被制成文化遗产,这种论调暴露出对粮食本质的认知错位。当全球仍有8亿人挣扎在饥饿线上,中国每年损耗的粮食足够养活2亿人时,将5吨大米降格为行为艺术耗材,无异于对人类生存根基的轻慢。即便最终将大米制成展品,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也远不及作为粮食的生命价值。当粮仓变成秀场,艺术创作已异化为资本体系的共谋。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我们要精准把握新粮食安全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自觉把新粮食安全观贯穿粮食安全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走出高水平的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认知上,重建粮食的本体价值。需打破“粮食只是商品”的狭隘认知,确立其作为“生命权载体”的核心地位。德国艺术家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启示我们:真正的艺术应扎根泥土,而非凌驾于生存需求之上。可推广“粮食生命教育”,通过农耕体验、食物里程追踪等活动,重塑公众对粮食的敬畏之心。
制度上,筑牢反浪费法治防线。尽管《粮食安全保障法》《反食品浪费法》已实施,但艺术创作仍游走在灰色地带。建议立法明确“艺术用粮”审批标准,建立浪费评估机制。参考法国超市过期食品定向捐赠制度,探索艺术项目粮食使用的伦理审查流程,避免粮食成为创作的牺牲品。
这场展览犹如一面照妖镜,映照出资本时代的精神症候:我们一边高喊“粮食无价”,一边放任黄金符号吞噬生存尊严;一边呼吁反消费主义,一边为淘金狂欢推波助澜。建立正确的粮食安全观,不仅需要个体认知的觉醒,更需要艺术创作、政策规制与社会价值的系统性重构。毕竟,当人类连“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底线都守不住时,任何冠冕堂皇的艺术宣言都将是苍白的自说自话。艺术不应凌驾于粮食之上,而应扎根于对生命本质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