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越月
时值一年青草绿,又逢清明祭扫时。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插柳节等,是亿万中华儿女缅怀先人、祭奠逝者与传承文化的重要节日,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承载着“忠孝、感恩”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号召大家在慎终追远中感悟和传承中华文明,不断提升民族认同感和增强文化归属感。
弘扬新风,过一个文明清明。在传统的祭扫方式中,伴随着焚香烧纸、燃放鞭炮等行为,这不仅污染环境,还可能引发火灾。重“心”不拘“形”,让清明更“清明”,文明祭扫是缅怀寄思最好的方式。一方面,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创新清明文化,为清明文化注入现代“文明基因”。比如,要传承清明节的“插柳”“踏青”等文化习俗,抓好植树造林等农时活动,激发人们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责任担当,使清明文化永葆生机活力。另一方面,要以清明节为契机,举办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把家训家风、民族文化、爱国主义等教育寓于祭祀活动当中,让传统文化润物无声,洗涤心灵,从而最大限度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缅怀先烈,过一个红色清明。潼南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危难时刻,潼南儿女勇担道义、不怕牺牲,涌现出了以杨闇公等为代表的众多英雄儿女,用忠诚和热血谱写了撼人心魄的赞歌、铸就了“血与火”的人生。英烈精神万古长青,激励一代又一代潼南人民,奋勇争先,开创未来。清明节前后,除了走进烈士陵园、纪念馆祭扫、缅怀先烈外,还有许多人采取互联网“云祭扫”、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的祭扫方式。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风清气正,过一个廉洁清明。“祭而丰不如养之厚”,广大干部群众要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孝老爱亲传统美德,树立厚养薄葬、反对大操大办的新观念,倡导从俭祭祀、理性祭祀,以节俭方式追思故人,让清明节既“清”又“明”。祭扫是一种形式,是对先辈的怀念和尊重;文明是一种风尚,是时代发展进步的体现。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行动,争做移风易俗的推进者、文明新风的传承者、廉洁自律的践行者,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廉洁的节日氛围。
安全祭祀,过一个平安清明。安全无小事,防范是关键。清明节期间,人员流动频繁,是森林火灾集中高发时期,祭扫时要遵守当地“禁燃放”规定,不燃烧纸钱香烛,更不要在山中点燃明火、燃放爆竹、乱扔烟头等,谨防森林火灾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祭扫、安全过节;要科学合理安排祭祀时间和出行方式,尽量错峰出行,避开祭扫高峰,尽可能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为交通安全增添绿色力量。安全祭扫人人可为、人人有为,既使祭扫活动既能传承清明节的传统美德,又能诠释清明节的现代文明内涵,让传统节日回归清净与文明,不负“清明”的本意。
“记住就是最好的思念”。让我们从脚下起步、从自身做起,争做文明追思的宣传者、移风易俗的推动者、绿色清明的践行者,将“心祭”胜于“行祭”的理念植根于心,以“内化于心”的文明观念推动“外见于行”的文明自觉,共同营造清明祭扫的新风尚、新风景。
(涪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