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莉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放风筝成为春季最受欢迎的户外活动之一。然而,近日2天连发3起的骑行路上遭风筝线割伤事件却为这美好的春日图景蒙上一层阴影。这些并非个例,每逢春季,总有多起风筝伤人事件见诸媒体。当孩子手上的玩具演变成为飘荡在城市上空的隐形利刃,让我们不得不重视风筝线这个隐形杀手。
在公共空间,放风筝的场地往往与行人、车辆的活动轨迹有所交集。多起安全事故的发生让原本平静的生活场景被突如其来的危险打破。风筝在高飞时,风筝线的杀伤力远超常人想象。而且,风筝线颜色多为白色、灰色或半透明,在阳光下几乎难以察觉,成为“隐形的利刃”。物理定律不会因人的无知而改变,当娱乐活动与都市密集人流相遇,原本可控的风险呈几何倍数地放大。
享受美好春光的放风筝者,或许并未意识到自己手中的风筝线会成为伤害他人的“凶器”。当他们专注于让风筝飞得更高更稳的时候而忽视了周围人群的安全,这是自身安全意识和公共意识的缺失。公园类的公共空间,管理方未尽到保障提示义务,这是管理责任和安全意识的缺失。值得深思的是,每当割喉事件发生,舆论往往将其归为“意外事故”而迅速翻篇,缺乏系统性反思。这种集体无意识恰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所言的“风险社会”特征——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自己制造的危险中,却对其视而不见。
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形成合力,才能避免此类悲剧再次上演。放风筝者应增强安全意识,选择空旷人少的场地,如郊外空旷草地,远离建筑物、树木、高压线和公路铁路两侧;务必使用颜色鲜艳且较粗的专业风筝线,或在风筝线上系明显标志物,以便他人察觉;一旦出现危险状况,及时割断风筝线并整理带走。
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明确禁放区域并设置醒目警示标识,加大巡逻监管力度,对违规放风筝行为及时劝阻和处罚;还可通过宣传活动、媒体报道等方式,普及风筝线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行人与骑行者在经过放风筝区域时,也要保持警觉,注意观察周围环境,行人不要奔跑,骑行者应减速慢行或下车推行。
在人类与风险的永恒博弈中,风筝线割喉事件犹如一记警钟。它提醒我们,在享受春日美景和参与户外活动时,要有更强的安全意识。我们在关注自身活动安全的同时,更要关注可能对他人的影响。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让风筝真正成为春天的信使而非悲剧的导火索。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让我们共同守护那份纯粹的快乐——既要让风筝自由翱翔,也要让每个人安心行走在蓝天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