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 博
春风拂绿山野,荠菜、蒲公英、香椿等野菜破土而出,一幅“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意画卷徐徐展开。近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市民挎起竹篮走进郊野,在泥土芬芳中寻找“春天的味道”。这份返璞归真的野趣固然美好,但暗藏的风险更需警惕——每年春季急诊中毒病例中,有三分之一来自误食野菜。
野菜采摘实为一场与自然博弈的生存考验。毒芹与水芹的叶片相似度高达90%,仅凭肉眼极易混淆;商陆幼苗酷似人参,却是能摧毁肝肾的“隐形杀手”。更令人忧心的是,城市近郊的野菜可能饱受汽车尾气、工业废水、农药残留的侵蚀。即便侥幸避开这些风险,随意践踏导致的植被破坏、土壤板结,也让这场“舌尖上的春天”背负着生态代价。
寻觅野味当以科学为本。北京植物园每年春季开设的“可食用植物鉴别课”场场爆满,参与者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腺毛、乳汁等微观特征;“形色”等AI识花软件识别准确率已超95%,扫一扫便能获取植物毒性图谱。老药农口耳相传的“开花不吃果,有毛不入口”等经验,实则是跨越千年的生存智慧。当我们在社交媒体晒出野菜饺子时,不妨附上专业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让美味与安全同行。
《救荒本草》记载可食野菜仅413种,不及我国植物种类的千分之一。这个春天,当我们俯身采摘时,请多一分对自然的敬畏——或跟随专业采集团队系统学习,或选择超市里经过农残检测的人工种植野菜。毕竟,真正的野趣不在于征服自然,而在于懂得与万物共生的智慧。愿每位寻春人都能带着山野的馈赠平安归来,让春天的味道永远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