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时政·经济总第3373期 >2025-04-09编印

春游新貌:
教育回归自然与生活的实践
刊发日期:2025-04-0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关 羽



  近日,桂林小学的田间野炊不仅香飘十里,更在互联网引发百万围观,连央视都来“蹭饭”!潼南这群“小厨神”靠硬核春游冲上热搜!这场趣味盎然的春游,欢快的笑声与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独特的春日野炊乐章。
  春天万物生长,正是青少年走出教室、亲近自然的最佳时节。桂林小学这场沉浸式春游,恰是当下教育理念革新的生动注脚——当教育跳出课堂框架,融入自然与生活的肌理,方能唤醒孩子对世界的感知力与创造力。春日郊外野餐,本质是劳动教育与自然教育的深度融合。低年级学生摘菜洗菜,中年级切配食材,高年级掌勺翻炒,这种分龄任务设计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又通过“做中学”培养了基本生活技能,塑造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团队精神。挥汗如雨后的孩子们品尝着一道道美味,更易理解“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这种体验远胜于课堂说教。
  创新玩法,让春游回归“真体验”。当前,春游正从“景点打卡”转向更具参与性的形式。杭州小学生来场杨公堤“过山车”游,潼南、云阳等地背篓野炊的“复古风”,以及桂林君武小学的“文化+红色+实践”研学实践,均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创意。这些活动拒绝“特种兵式赶场”和“高额消费陷阱”,而是通过挖掘本地资源,设计野餐、采摘、非遗体验等环节,让教育真正“活”起来。正如有家长感慨:“童年记忆中的野炊,才是春游该有的样子。”在让孩子感知自然与生命、激发创造力之中,实现教育的意义。
  要让春游真正成为“教育回归生活”的载体,需破解时间安排、安全保障与资源整合三大难题。今年多地试水春假制度,同时兼顾家长需求动态调整,避免“一刀切”;四川资阳华严学校通过预选荒地、开展安全教育等方式降低风险,为春游提供了安全保障;阳朔白沙镇小学的军事体验、农耕实践项目,则通过校企合作延伸教育场景,减轻家庭负担。此外,企业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亦是释放家庭活力的关键一环。多方协同,才能让春游从形式走向实质,成为孩子成长的真正助力。
  当春假遇上劳动实践,当课堂延伸至青山绿水,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技能与知识,更是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守护——让春游回归“泥土与灶台”的质朴,让教育在自然与生活的交响中焕发新生。毕竟,每个春天都该成为孩子生命能量的补给站,而非流水线上的“打卡日”。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中找到自我,而春游,正是打开这扇窗的最佳方式。

(涪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