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综合总第3373期 >2025-04-09编印

莫拿灾害开玩笑:
文明的高度是人性的温度
刊发日期:2025-04-0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昱 博



  缅甸3.28地震发生后,一些社交平台上“因果报应”的狂欢式言论,暴露了某种扭曲的价值观。将自然灾害与电信诈骗混为一谈,本质上是用反智逻辑践踏生命尊严——地震不会分辨诈骗犯与婴孩,灾难中倒塌的房屋下多是与你我无异的普通人。
  自然灾害从来不分国界与善恶。地震波不会绕过电信诈骗园区专挑无辜者肆虐,塌陷的大地也不会识别受害者和施害者。统计数据显示,缅甸近年电信诈骗园区多分布在缅北边境,而此次震中位于实皆省,受灾最重的恰是世代耕种的农民、清晨送孩子上学的母亲、为生计奔波的市井百姓。用天灾惩罚人祸的逻辑,本质上是对科学规律的漠视,更是对基本人性的背离。
  人道主义精神早已镌刻在人类文明基因之中。明朝嘉靖年间华县大地震导致83万人死亡,波斯史学家记载了西域商队自发送粮的义举;日本关东大地震时,北洋政府顶着国内抗议声浪派出救援队;汶川地震时,缅甸军机是首批抵达成都的外国救援力量。这些跨越时空的互助证明,在生死面前,人性的光辉总能穿透地域与仇恨的迷雾。
  网络空间的戾气折射出更深层的认知危机。将复杂的地缘政治简化为非黑即白的对立,用地域贴标签替代理性思考,这种思维模式正在解构现代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研究显示,社交媒体上的极端言论80%源自信息碎片化造成的认知偏差。当我们对缅甸的印象只剩电信诈骗时,已然忘记了那里还有在罂粟田里挣扎求生的贫苦山民,有在寺庙里双手合十的虔诚信徒。
  灾难面前,生命同等珍贵。这不是要混淆是非为犯罪开脱,而是提醒我们保持清醒的悲悯——真正的正义应该指向具体的恶,而非模糊的群体。放下地域偏见,警惕集体无意识的狂欢,或许才是告慰受害者、彰显大国气度的最佳方式。毕竟,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尺,永远是对生命最本真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