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莉
近日,成都锦江公安官微发布警情通报,确系“百万粉丝网红疑遭勒索后自杀”的消息是网红孙某自导自演的闹剧,其为博眼球编造“自杀离世”虚假信息并冒充亲友跟评,目前已因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依法立案调查,而所谓“被敲诈勒索”情况也正在进一步核查。这场闹剧不仅消耗了公共资源,更折射出网络空间虚假信息泛滥的乱象。
这起事件中,当事人伪造自杀、编造悲情、制造冲突,这些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背后,是对流量密码的病态追逐。类似的自导自演事件近年来屡见不鲜,从“抗癌网红诈捐”“假残疾卖惨”到如今的“假自杀”,这些行为不仅误导公众,消耗社会信任,还可能挤占真正需要关注的公共事件资源。更严重的是,它们助长了网络空间的“狼来了”效应,导致真正遭遇不公的受害者反而难以获得舆论支持。
遏制虚假舆情,需多方合力。创作者应摒弃“流量为王”的短视思维,转向价值创造。网络平台应完善内容审核机制,运用AI识别、人工复核等技术手段,及时拦截不实信息;同时建立网红“黑名单”制度,对屡次违规者限流乃至封号。执法部门需加快办案效率,依法惩处造谣者,形成震慑。普通网民要提升媒介素养,保持理性,善用举报、差评等工具维护网络正义。当每个参与者都成为网络空间的“秩序守护者”,才能真正筑牢信任的防火墙。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交流与展示空间,又容易滋生不良现象。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树立法治意识、坚守道德底线,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让网络真正成为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的平台。
(涪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