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海
在“量子科技肥料”“三天速成专家”等伪科学营销借短视频平台席卷乡村之际,农民于真假专家间反复试错,这不仅暴露农技推广体系的信任危机,更凸显传统培训模式与现代农业需求的深层脱节。要破解此困局,需以系统性思维重构农技培训体系,实现从需求洞察、形式创新、师资再造到生态构建的全方位突破。
精准需求导向,打破粗放培训模式。为何部分农民舍弃专业培训,转而从短视频学习种植技巧?常因农技培训存在“专家讲得精彩,农民听得云里雾里”的困境,其根源在于供需错配。就如湖南某县曾推出“拼盘式培训”,将养牛、电商、水稻种植等不分彼此混为一谈,这般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根源是未做好需求调研。改进方向应构建“需求画像—课程定制—效果评估”闭环:
在动态需求采集上,要借助村级网格员、合作社等渠道,依种植结构、经营规模等维度分类建档,运用大数据锁定区域共性技术短板。例如,广西崇左针对甘蔗种植户定制病虫害防治课程,成功使技术到田率提升40%。同时,开展分层分类施教。需区分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返乡创业者等不同群体,设置涵盖“基础技能+经营管理+政策法规”的进阶课程体系。在江苏盐城,对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运营实务”专项培训,助力学员企业年均增收23%。
创新形式,构建多维学习场景。传统课堂讲授难以激发农民学习动力,亟需融合现代技术打造多维学习场景:
一方面,要推广“田间课堂+云端赋能”模式。借鉴陕西经验,将至少50%课时放在示范基地,借助VR模拟病虫害场景、AR展示作物生长模型,增强实践体验感。同时搭建线上平台,如湖南“农技一点通”,储备超2000个15秒技术短视频,方便农户扫码即学。
另一方面,深度应用数字工具。大力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教会农民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土壤湿度、操作智能灌溉系统等。在安徽亳州,经过“无人机飞手”认证培训后,植保作业效率提升5倍,人工成本降低60%。
优化师资,打造多元师资矩阵。伪专家泛滥,暴露正规师资力量存在结构性缺陷。应构建“本土能人+科班专家+产业导师”师资矩阵:
启动乡土人才激活计划,广泛选拔“田秀才”“土专家”纳入讲师库。在四川彭州,已有200名种植能手成为特聘农技员,他们凭借实用“土法子”解决问题,获评率高达87%。
此外,组建跨学科团队,引入农学、电商、金融等多领域专家。浙江“乡村CEO”培养项目整合农科院研究员、淘宝大学讲师、农商行风控专家等资源,助力学员实现亩均收益增长35%。
健全机制,夯实培训成效基础。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实行培训档案数字化管理,学员结业后引入第三方评估技术应用成效,对未达标者提供免费复训。甘肃推行“培训券”制度,让学员持券自主选择培训机构,以此倒逼机构提升培训质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试点“培训+订单+保险”模式。山东寿光将设施农业培训与龙头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配套价格指数保险,消除技术转化后顾之忧。
在这场关乎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攻坚战中,农技培训的革新绝非简单的方法改良,而是需要提供了解需求、针对性知识生产传播、指导效果转化一条龙服务。唯有让技术培训真正成为农民触手可及的“数字农具”,才能让伪科学营销无所遁形,让广袤田野生机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