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社会·民生总第3390期 >2025-05-23编印

让制度温度穿透冰冷流程
刊发日期:2025-05-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卫 平


  近日,湖南一名病重老人被银行要求“必须本人到场”才能办理取款业务,最终在银行门口不幸去世的新闻刺痛了公众神经。这起悲剧并非孤例,它以一种极端残酷的方式,再次将金融机构的教条主义问题推至舆论风口。当冰冷的制度遇上温热的人性,当僵化的规则面对生命的脆弱,人们不得不深思:在服务行业如何平衡制度刚性与人文关怀,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银行系统的规章制度本是为防范风险、保障资金安全而设立,但将制度简化为机械对照的核对表,将人性化服务降格为程式化流程,这种异化早已背离制度设计的初心。在面对特殊情况时,如果一味地死守规则,而不顾及实际情况和人性关怀,那么规则就会变成冷冰冰的教条,甚至可能成为伤人的“凶器”。
  这起事件暴露出银行在人性化服务方面的严重缺失。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机构,应该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便捷、高效、人性化的服务。然而,在这起事件中,银行工作人员将“风险防控”作为拒绝人性化服务的万能理由,完全忽视了客户的实际需求和特殊情况。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人性化服务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提升客户满意度和机构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银行应该在严格执行制度的同时,为紧急状况预留人性化出口,这不是对规则的破坏,而是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守护。
  拯救制度温度需要多方合力。制度的设计方应充分考虑到各种特殊情况,避免过于僵化和机械;制度的执行方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具备判断和处理特殊情况的能力;监管部门则应出台更具体的服务标准,对相关机构的不当行为加强约束;客户需积极主张自身权益,通过投诉、诉讼等渠道推动服务的改善。只有当制度为生命让路成为社会共识,类似悲剧才不会重演。
  老人的离世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也是对教条主义和刻板行事的一记警钟。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教条主义、刻板行事的危害,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多一些人性关怀,少一些机械冷漠,多一些灵活变通,少一些教条主义,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温暖、更加和谐。

(涪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