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 平
炎炎夏日,防晒衣成为不少人出门的“标配”。然而,央视财经频道《财经调查》栏目播出的“谁在炮制假防晒衣”报道,撕开了这一市场乱象的“遮羞布”,让人震惊不已。
报道中涉及全国多地企业有虚标紫外线防护系数(UPF),生产包装简陋、无品牌标识、无产品信息的“三无”防晒衣等行径。更有商家直言“消费者不会检测,数值随便写”。令人愤慨的是,商家通过直播间虚假宣传,利用“紫外线感应卡”等伪科学手段误导消费者,而年销量高达30万件的“爆款”背后,是大量消费者为无效防晒买单。此外,部分非法检测机构的“直出报告”服务——无需送样即可伪造合格证明,为造假披上“合法外衣”,暴露出认证体系的监管盲区。
“假防晒衣”横行既是部分商家盲目逐利的冲动,也是行业监管与检测体系的缺失。商家明知产品不具备防晒功能,却刻意伪造检测报告、虚假宣传,将普通衣物包装成高科技防晒产品高价出售。他们利用消费者专业知识的欠缺和信息不对称,将商业欺诈包装成创新营销。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防紫外线产品的技术指标,但检测机构监管缺失,使得虚假认证有机可乘,让标准沦为一纸空文;电商平台监管不力,未能有效审核商家宣传与产品质量,使得大量假防晒衣得以堂而皇之地在平台上售卖。
此次事件曝光后,地方监管部门连夜查封涉事企业产品并抽样送检,责令暂停生产销售,彰显了监管部门及时介入的决心。但这还远远不够,要想彻底整治假防晒衣乱象,多管齐下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监管部门应当加快完善功能性服装的标准体系,建立严格的认证和标识制度,同时加大对虚假宣传和制假售假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电商平台也应落实主体责任,建立防晒衣类目的专项审核机制,对商家的宣传内容和产品质量进行严格审核,对虚假宣传行为实施顶格处罚。行业协会需组织制定行业自律规范,推动优质企业建立防伪溯源系统,帮助消费者辨别真伪。而作为消费者,也要提高理性消费意识,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产品,保留消费凭证,遇到问题积极维权。
烈日之下,消费者需要的是真正能防晒的衣物,而不是被虚假宣传“晒伤”。整治假防晒衣乱象刻不容缓,只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在阳光下安心穿衣,不再为基本的安全需求而担忧。这不仅是市场监管的责任,更是对商业文明底线的坚守。
(涪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