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综合总第3404期 >2025-06-23编印

别让民生工程沦为“伤身陷阱”
刊发日期:2025-06-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卫 平



  近日,央视财经频道《财经调查》揭露部分公共健身器材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本应强身健体的设施竟暗藏安全隐患。这一调查不仅撕开了个别地区民生工程的品质缺口,更暴露出公共采购监管链条上的系统性漏洞。当惠民工程异化为“伤身陷阱”,又该谁为群众的“健身安全”买单?
  公共健身器材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生活中,健身器材丰富了群众生活、提高了身体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偷工减料的非标器材流入市场,这份美好正被打破。锈迹斑斑的漫步机突然断裂,致老人腰椎骨折;两米高的单杠仅靠四颗螺丝固定,在孩童玩耍时轰然倒塌……这些本不该出现的场景,如今却在全国各地真实上演,实在令人痛心。
  深究乱象根源,利益的驱使首当其冲。报道显示,可以按需定制合格证,甚至花钱就能买到虚假检测报告,让非标器材披上合规外衣,畅通无阻地流向全国社区。而招投标环节的低价中标原则,也进一步压缩了产品质量的生存空间。部分中标企业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竞标,而后通过降低标准牟利,这种“低价中标-以次充好”的套路,正在透支政府公信力。
  同时,“重建设轻管理”的政绩思维是问题的深层症结。某些地方政府将健身器材覆盖率作为硬性考核指标,却忽视了全生命周期管理。器材安装后缺乏定期巡检、维护更新机制,导致小问题演变成大隐患。某地体育局工作人员“我们只负责采购安装”的回应,也暴露了责任链条的断裂。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健身器材造成的意外伤害超千起,这些数字背后是民生工程异化为“面子工程”的残酷现实。
  当健身器材从“惠民神器”沦为“伤人凶器”,不仅损害了民众的切身利益,也消耗了政府的公信力,让民生工程打了折扣。
  破解这一难题,必须构建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严格的健身器材生产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势在必行,要提高行业门槛,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采购环节可以引入第三方质量评估,改变单纯以价格为导向的招标模式,确保“优质优价”;强化全过程监管——从生产到安装,从验收到维护,每个环节都应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问责机制。当务之急,须对现有公共健身器材开展全面排查,及时更换、维修存在安全隐患的器材。
  公共健身器材承载着民众对健康生活的向往,绝不能让偷工减料者钻了空子,寒了民心。民生工程容不得半点“偷工减料”,只有让监管比钢材更硬、标准比橡胶更韧,才能确保每个健身者脚下的踏板都踏踏实实。唯有如此,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惠及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