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 平
近日,天水市麦积区培心幼儿园曝出幼儿铅中毒事件,公众看到的不仅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检测数据,更是公共责任链条上的层层失守。这些本应在阳光下奔跑的孩子,却被含铅的毒害包围,他们的未来正被系统性的疏忽一点点侵蚀。
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的庇护所,竟沦为食品安全事故的源头,其逐利的无底线令人愤慨。铅中毒对儿童的危害医学界早有定论,然而涉事幼儿园却为节省成本,纵容后厨人员通过网络购买工业用彩绘颜料,稀释后掺入食品,将无辜幼儿的健康视为儿戏。这种无良的行径,不仅是对法律底线的践踏,更是对人性良知的彻底背叛。
事件曝光后,当地政府虽迅速组织体检和治疗,但“未发现群体性铅中毒”的通报与家长提供的检测结果形成巨大反差,引发公众强烈质疑。尽管公安机关已以涉嫌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刑拘涉案人员,但网民对调查的完整性和数据的真实性仍存疑虑。在涉及儿童健康的核心问题上,任何模糊回应或选择性披露,都会加剧信任危机。只有彻底公开调查流程、原始数据及处理依据,接受社会监督,才能平息舆论,重塑政府公信力。真相不应被“技术性修饰”,公众要的不是“结论”,而是经得起推敲的事实。
儿童没有选择生活环境的能力,也没有表达健康诉求的渠道,他们的健康权需要制度性的保障。正如天水市政府副市长汪小娟所言,此次事件反映出当地对民办幼儿园和从业人员监管培训的严重不足。将全面排查、全面整改,坚决不留盲区、死角,坚决补齐短板漏洞,加大对民办幼儿园规范管理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力度,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织密织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
事发后,甘肃省纪委监委已责成天水市纪委监委抽调骨干力量,启动问责调查程序。我们期待,此次问责不限于直接责任人,更要追溯监管链条上的每一处失职。唯有严惩肇事者、问责失职者、完善制度缺陷,才能还受害家庭一个公道,给社会一个可信的交代。孩子的健康与安全,理应成为社会不可逾越的红线。此案不应仅以几名责任人被处理而终结,而应成为推动全国幼儿园安全治理的转折点——让每一起悲剧,都能换来更有力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