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佳
重庆市歌剧院于1953年成立,其前身为西南人民艺术剧院实验歌剧团,艺术剧目种类繁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成立以来排演了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如歌剧、交响乐、室内乐、音乐会等,剧目形式在保持重庆本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中西合璧,古今相接。2007年,在重庆直辖十周年,又成立重庆交响乐团,作品丰富,成果丰硕,在市场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笔者看来,重庆市歌剧院以表达和创新地域音乐形式为重要呈现方式,接轨“传统”与“现代”,并举“原创”与“艺术”,将具有个性的音乐创意构建在对人类历史的深远哲思之上。
地域音乐特色鲜明。从地理层面来看,重庆雄踞西南,地处巴山蜀水之间,在三千多年的岁月沉淀下,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旅游文化等,是一个集自然风韵和人文个性于一体的城市,这片沃土上造就了重庆人爽朗耿直的个性和开放包容的特色文化。重庆的文化个性凝结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让富有重庆特征的元素在音乐中流淌,带给人们更多的音乐遐思。
《重庆组曲》于2020年1月6日首演,由重庆本土作曲家叶小纲创作,是一部极富地域文化色彩的交响乐作品,该作品以重庆的文化变迁来反映当今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是重庆的文化名片。作曲家精心选材,全方位地呈现了重庆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以历史事件、人文景观、自然生态、社会生活这几个方面为基石,囊括了红岩村、解放碑、黄桷树、白帝城、钓鱼城、朝天门等知名的景点,经过艺术提炼和加工,以交响乐的方式演绎出一幅重庆紧跟时代的文化脉络图景,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屏障,捕捉历史的声响和时代的发展足迹。这部作品内容的地域化与地域化的音乐形式浑然一体,发展出具有重庆风味的交响音乐语汇,将方言、语气、声调加以运用,曲调爽朗明快、酣畅淋漓,把重庆人热情耿直的形象鲜活地站立在剧场的声场效益中;另外,音乐形式地方风情浓郁,声乐、二胡、琵琶等形式的运用也不拘俗套,音色交错配比,声线呼应碰撞,展示出不一样的风情和格调,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令人回味无穷。
“传统”与“现代”相接轨。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歌剧院的作品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时期,既有反映历史故事的作品,也有反映当代生活的作品。下面以历史歌剧作品《钓鱼城》为例进行说明。
歌剧《钓鱼城》是一部反映历史题材的史诗性作品,于2011年11月14日首次完整呈现,以发生在元朝钓鱼城古战场的蒙汉战争为背景,深入挖掘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旋律特征和戏曲的表现手段,并融合西方的歌剧形式,展开戏剧冲突和情感铺陈,充分彰显和平与人性,推动民族融合和文化积淀。该剧布局合理,气度不凡,不仅戏剧性冲突表现到位,在刻画人物个性方面依然细腻。比如剧中的熊耳夫人,由最初的报仇雪恨到后面的大义凛然,音乐情绪的转变刻画得相当到位,为了最终的胜利,她奔走于两军之间,从被两军军营的误解到后面钓鱼城民众的响应,熊耳夫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全了一城百姓的性命。全剧整体采用岳飞《满江红》的音乐主题旋律,并综合运用独唱、重唱、合唱等形式,丰富了歌剧的层次。其中童声合唱“长长水、方方船,星星掉在水里面”也以和平主题的旋律回荡在剧中,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美好的追求,音乐旋律纵横交织,立体灵动,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这部作品是关于和平与人性的颂歌,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借古喻今,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原创性”与“艺术性”并举。重庆歌剧院的作品涵盖面广泛,除了排演经典作品之外,还大力创作原创作品,视角独特新颖,艺术特色鲜明,将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搬上舞台,如《尘埃落定》、《大禹治水》、《长江》等——剧目选择努力做到“原创性”与“艺术性”并举。下面以交响合唱《长江》为例来谈一谈。
大型交响合唱《长江》可以说是交响乐团的一部巅峰之作,作品综合运用交响乐、合唱、独唱、朗诵、戏曲和原生态音乐等表现形式,并配合多媒体的穿插介绍,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长江从源头到流入大海的绰约风姿。作品用音乐讲述故事,饱含着对长江无限的敬意。在第三章《激流》中,乐曲伊始就给人以极大的听觉震撼,不同交响乐器的相互碰撞,人声与乐声的相互融合,将长江湍急的河流和蓬勃的生命力描摹地淋漓尽致,把长江跨越千山万壑的活泼姿态跃然呈现在观众眼前;到了第四章《江岸》,由竹笛奏出主旋律,音乐旋律也随之娓娓道来,像是在诉说着什么,主体部分由抒情女中音演唱,在乐曲中间部分还由“竹叶”这一原生态乐器表现长江的柔美,这一篇章的音乐旋律相较第三章而言更加婉约舒缓,也形象地展现了长江多情万种的一面。整部作品运用传统和现代技法,勾勒出长江壮美大气的音乐画卷,极具艺术品味与追求,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深远哲思与新颖的艺术追求。歌剧院的很多原创作品都是在对历史、现实等素材予以充分挖掘后的产物,深远的哲思与意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下面以歌剧《辛夷公主》为例进行阐释:
歌剧《辛夷公主》讲述的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以发生在“一带一路”上的故事为题材,通过对辛夷公主角色的塑造,去弘扬真善美,传达正能量,展现了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观的弘扬。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充分表现出人性的两面性,即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辛夷公主正是正义和善良的化身,以自己的微薄之力释放出无穷的能量,使得僳特国的民众脱离苦海,挽救他们的性命于水火之中,她的形象因为她的大爱而光芒万丈,最终得到了生命的升华。作品赋予音乐以神话色彩,将现代音乐与西域音乐完美融合,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在剧中多次采用以“辛夷花”为主题的音乐,“辛夷”本身是一味中药,与剧中奉献自己拯救他人的主题更是不谋而合,辛夷公主用饱含深情的口吻唱出了最动人的赞歌,气息控制和情感宣泄相得益彰,伴随人声与乐声的混织交融,戏剧张力更为突出,使得观众备受感染,引发强大的共鸣,触发我们与心灵进行对话,对于当今社会中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歌剧”和“交响乐”这两种形式是西方艺术舶来品,“如何让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在中国重庆扎下根”是重庆市歌剧院(交响乐团)一直思考的问题。从成立至今60多年的时间里,歌剧院尝试了多种艺术形式共生的演出形态:如歌剧、交响乐、室内乐、音乐会等,并逐渐形成了以把歌剧和交响乐为主体的品牌特色。多样的形式实践培养了团队,锻炼了艺术思维。在巴渝文化中扎根的高雅艺术形态尝试了“传统”“现代”“原创”“艺术”多种音乐语汇,在对人类普遍命运的关注下,在对国家复兴的希望中,重庆市歌剧院(交响乐团)在饱含哲思的音乐形式创意中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路,并继续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