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瑜欣
7月16日,重庆再次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23个区县最高气温超过40℃。本周重庆已持续晴热高温天气,网友表示:“重庆已经热红了”。
烈日炙烤下,外卖骑手、建筑工人、环卫工、快递小哥仍穿梭在大街小巷、钢筋水泥之间。他们维持着城市的运转,却最容易被热浪“吞噬”。高温天气年年都有,但今年的“烤”验尤为严峻,那些在滚烫地面上奔波、在炎炎烈日下劳作却常常被忽视的身影,是一个个需要被关注的劳动者。
《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对高温天气室外工作时间作出严格规定,预报气温达到40℃以上高温天气时,用人单位应停止安排劳动者进行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并尽量缩短室外连续工作时间,不得安排劳动者在当日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要采取轮班换岗形式,缩短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连续工作时间,并不得安排劳动者加班。
然而,现实执行中仍存在诸多漏洞:部分企业为赶工期、抢效益,将“高温停工令”视为“软约束”;一些劳动者因担心收入减少或丢掉工作,选择默默忍受;更有甚者,将“高温补贴”异化为“福利发放”,未真正落实到高温作业人员手中。当法律条文遭遇现实困境,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便成了“纸上谈兵”。
压实企业责任,改善劳动环境。用人单位要摒弃“重效益轻安全”的短视思维,严格按照气象预警调整作业安排,避开正午高温时段,推行“做两头、歇中间”的弹性工时制度。在作业现场搭建临时遮阳棚、安装喷雾降温设备,定期供应绿豆汤、凉茶等解暑饮品,配备足够的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应急药品。同时,加强防暑知识培训,教会劳动者识别中暑症状和急救方法,从硬件保障到技能培训全方位降低高温作业风险。
激活社会力量,构建关爱网络。推动“政企社”协同搭建防暑降温服务体系,鼓励商场、银行、药店等沿街单位开放室内休息区,设置“爱心驿站”,配备饮水机、空调、急救药品等物资。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可联合爱心企业开展“送清凉”活动,为户外劳动者发放防暑礼包。社区可发动志愿者组建高温帮扶队,为独居环卫工人提供午餐加热、物品暂存等便民服务,让社会各界的善意汇聚成守护户外劳动者的暖流。
炎炎烈日下,户外劳动者用汗水保障着城市的正常运转,他们的付出值得我们尊重和关注。只有从压实企业责任、激活社会力量、强化监管执法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让户外劳动者在高温中感受到更多的清凉与关怀,让他们的劳动更有尊严,也让我们的城市更有温度。
(涪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