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 平
近日,山西大同两名环卫工徒手翻找8吨垃圾、帮游客找回儿童手表的新闻引发争议。网友质疑此举“浪费人力”“不体恤工人”,并非冷血,恰恰是对劳动者尊严的敏感与捍卫——当“好人好事”的叙事凌驾于对劳动者的基本尊重之上,感动便成了一种道德绑架。
“不计成本”的温情,暴露管理粗放。质疑声的出现是源于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为一块价值几百元至上千元的儿童手表,耗费两名环卫工人数个小时的时间,还动用垃圾转运等资源,投入产出比明显不对等。当然,善意不该被苛责,但过度依赖“人情”仍值得警惕。这种“不计成本”的帮忙,看似温情,实则暴露了管理方的轻率——对工人劳动力的轻视,对公共资源使用的随意。
避免对立,需要制度而非道德绑架。事件中,游客提出补偿被拒,工人称“这是小事”,双方本无恶意。但舆论将此事简化为“游客自私vs工人卑微”,反而加剧了群体对立。事实上,游客若能提前联系环卫部门确认可行性,或工人有权婉拒超负荷请求,矛盾或可避免。公共服务的优化,需要公众减少“特权思维”,管理者则需主动完善制度,避免将个体道德置于系统性缺失之上。
真正的体恤,是让善意有支撑。真正的关怀,不是让工人“徒手翻垃圾”来成全游客的“失而复得”,而是建立更合理的失物招领机制。例如,通过监控回溯、垃圾分类流程优化、设立失物登记窗口等方式,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真正的体恤,是让善意有支撑,而非让劳动者“用爱发电”。
一座城市的温度,不应只体现在对个别游客需求的极致满足上,更应体现在对所有市民和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与尊重上,体现在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上。我们既要守护这份难能可贵的人性温度,更需用精细化管理制度为善意搭建施展舞台。当每个岗位都能在制度框架内释放温情,才是城市文明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