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时政·经济总第3416期 >2025-07-21编印

反诈突围:
从“千人一面”到“神经级狙击”
刊发日期:2025-07-2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山海



  电信网络诈骗已连续三年高居全国刑事犯罪榜首,2025年上半年全国破获电诈案件同比上升27.6%,但群众财产损失仍超千亿。这组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传统“标语式”“手册式”反诈宣传已难敌AI换脸、虚拟货币洗钱等新型犯罪。当“免费鸡蛋讲座”让老人倾家荡产、“AI儿子绑架视频”令家长瞬间崩溃,反诈这场战役必须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从“物理覆盖”升级为“神经激活”。
  破解老年困局,不在于告诉他们“别信”,而在于填补“为何而信”。孤独、慢病、对死亡的恐惧,被骗子包装成温情关怀与科技神话。只有把反诈内容嵌入日常健康管理、社区互助、兴趣社群,让老人在被陪伴的场景里自然接受风险提醒。青少年亦然。与其规训,不如让“被骗”成为一次可复盘、可自嘲、可炫耀的集体经验,从而形成群体免疫力。上海某中学开发的“游戏皮肤防诈模拟器”,让学生在虚拟交易中体验“免费皮肤——诱导充值——账号封禁”的完整骗局链,使00后群体防诈知晓率从52%跃升至89%。
  技术之刃必须磨得比犯罪更快。大数据不再只是统计发案量,而要实时描绘受害轨迹,识别异常通话时长、转账时段、社交关键词,在情绪被操纵的最高潮插入打断指令。在山西沁水,反诈民警与银行共建的“转账冷静期”系统,通过AI分析转账对象、金额、场景等37个维度,对疑似受骗交易自动触发“人脸微表情识别+声纹压力测试”,成功拦截97%的“杀猪盘”转账。这种技术防御不是冰冷的拦截,而是用算法读懂人性的弱点。
  制度设计要让“防”与“打”不再断裂。公安、银行、运营商、互联网平台需共享实时风险池,任何一笔可疑交易都触发跨系统共振,冻结资金、推送提醒、社区民警上门只需几分钟。企业必须承担算法伦理责任,不能把流量红利留给诈骗关键词,却把治理成本甩给社会。平台内容审核、支付风控、账号追溯应像安全带一样成为默认配置,而非可选配件。
  更深层的工程是认知重塑。反诈教育的终点不是背诵防骗口诀,而是培育风险直觉。通过心理画像、情景演练、游戏化测试,让每个人提前体验被骗的心理过山车,从而形成肌肉记忆般的警觉。当风险成为可感知的情绪,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公众才会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搜索,从“要我防”变为“我要防”。
  当AI能完美克隆你的声音,当元宇宙可能催生新型诈骗空间,反诈斗争注定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认知升级战。从北京公交站台的“沉浸式剧场”到云南山村的“火塘夜话”,从银行APP的智能拦截到校园里的“反诈剧本杀”,这场战役需要技术利剑的刚硬,更需要人文关怀的温度。唯有让每个公民都成为流动的“反诈神经元”,才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全民免疫屏障”——这或许就是现代社会最深刻的“生存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