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社会·民生总第3416期 >2025-07-21编印

别让“套娃式收费”把消费者当韭菜
刊发日期:2025-07-2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昱 博



  当消费者刚刚为“免广告”“海量片库”掏出钱包,平台却立刻弹出一句“4K画质需升级SVIP”,这种赤裸裸的“套娃式收费”,正在把内容消费变成一场无止境的“氪金游戏”。
  在商言商,从商业角度来看,一些平台用“画质分级”制造差异化服务似乎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4K早已不是技术奢侈品,现在已成为基础配置。当一部手机的屏幕都能原生支持4K时,把清晰度和会员等级强行捆绑,本质上是对用户“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剥夺。更讽刺的是,部分平台甚至对同一部老片源强行“降清”,迫使观众为原本应得的标准体验二次付费,这种人为制造的需求,本质上同“把水烧开再卖冰块”有什么区别?未免吃相太难看。
  现在的平台会员早已变了味,成为收割消费者的工具。早年VIP的核心价值是“去广告+内容包”,如今却沦为“入场券”。想提前看?加钱。想看全?再加钱。当SVIP、星钻VIP、超级VIP等花式头衔层层叠加,消费者被迫陷入“俄罗斯套娃”式的付费迷宫。据某投诉平台数据,2024年因“会员权益缩水”的投诉量同比上涨240%,其中超60%涉及“二次收费”。当用户的信任被一次次“背刺”,平台损失的不仅是口碑,更是整个行业的可持续性。
  反观一些前沿平台,流媒体早已探索出更透明的模式,按画质明码标价(基础/标准/高级),甚至直接打包4K不额外收费。而部分平台却热衷于“文字游戏”,用“尊享”“臻享”等模糊话术掩盖权益缩水,甚至玩起“付费点播”的文字陷阱。这种“创新”,不是技术升级,而是套路升级。
  技术本该服务于人,而非成为算计人的工具。当观众为一个个特效热泪盈眶时,不该先被“4K付费墙”泼一盆冷水。只有尊重用户的企业,才能让用户愿意为真正的星辰大海买单。


(涪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