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 平
近日,央视曝光山西运城稷山县部分农村新建公厕“建而不用”,引发广泛关注。这些造价不菲的现代化公厕沦为“面子工程”的鲜活标本,与百米外村民仍在使用的旱厕形成刺眼对比。新厕锁门、旧厕熏人,这背后暴露的是某些地方扭曲的政绩观和形式主义顽疾。
“领导视察才开门”的公厕,本质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政绩道具”。它们存在的意义似乎只在于迎接上级检查时营造美丽乡村的假象。部分基层干部将公共资源投入简单等同于政绩积累,却对后续管理维护漠不关心。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地村委会竟以“省清理费”“怕村民素质低”等理由为锁门辩解,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折射出的是典型的懒政思维。
这种现象暴露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大量资金涌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意识未能同步提升,导致资源投入与实际效益严重脱节。公厕建设本是一件惠民实事,却因为脱离实际需求、缺乏配套管理而变成了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这不仅造成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要破解农村公厕“建而不用”的难题,需多方共同努力。首先要转变政绩考核导向,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其次要完善管护机制,可借鉴部分地区“公厕长制”等创新做法;最后要强化问责机制,对形式主义问题严肃追责。
乡村振兴不是形象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当一座座公厕沦为“政绩道具”时,锁住的不仅是厕所大门,更是干群之间的信任之门。只有真正把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才能避免类似“锁门公厕”的闹剧再次上演,让惠民工程真正惠及于民。
(涪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