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综合总第3418期 >2025-07-25编印

孩子的饭碗必须零风险
刊发日期:2025-07-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昱 博



  甘肃褐石培心幼儿园餐食铅超标事件,以6人被批捕、17人被立案审查调查、10人被立案问责暂告一段落。当“孩子吃了什么”变成“孩子中了什么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起刑事个案,更是一记震耳欲聋的公共警钟。食品安全,尤其是儿童食品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也容不下任何灰色地带。
  铅是一种具有强累积性毒性的重金属,主要损害神经、血液、肾脏和生殖系统,对正处在发育关键期的幼儿而言,微剂量即可造成不可逆的智力损伤。幼儿园本应是最安全的“第二家园”,个别却从食材采购、厨房操作到监管抽检全链条失守,屡屡碰触民生底线,成为风险源头,将“祖国花朵”推入不可逆的伤害深渊。
  值得警惕的是,即便此类事件暴露出层层问题,但问题被发现之前往往披着“专业”“规范”的外衣。涉事幼儿园收费不菲、宣传精致,家长基于信任才将孩子托付。当资本逐利、监管失灵、责任层层下卸,最弱势的群体便成为代价的终极承担者。事件也查明,铅超标不是“技术失误”,而是对儿童生命健康的“主观故意”,明知标准却故意规避,明知风险却故意隐瞒,逐利的底线究竟可以有多低。
  从通报看出,此次事件中,监管“金钟罩”集体失灵。从第一批幼儿出现腹痛、厌食症状,到媒体曝光,半年的时间里,本该最灵敏的“哨兵”集体失声。教育部门对幼儿园无证经营、超范围供餐视而不见;市场监管所三次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事后查明执法人员接受了园方宴请;疾控部门采样后竟将关键数据“技术性”丢失;医院在血铅检测中单方面提高参考值上限,甚至直接篡改检测数据,为异常结果“洗白”。每一道关口的失守,都不是简单的“疏忽”,而是权力变现、责任虚化的恶果。
  食品安全没有“下不为例”,只有“零容忍”。近年来,云南某幼儿园被曝使用工业明胶,江苏某小学食堂检出亚硝酸盐超标,每一次个案背后,都重复着“资本疯狂—监管失守—事后救火”的闭环。要打破这个循环,必须时刻让法律亮剑。对危害校园食品安全的行为,应参照“危害公共安全罪”顶格惩处,探索引入惩罚性赔偿,让违法者倾家荡产;对失职渎职的监管人员,要倒查履职记录,把“终身追责”从落到实处;同时建立家长、媒体、人大代表等各方参与的检查制度,用监督的“阳光”杀灭隐藏在阴暗中的“霉菌”。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饭碗必须是最安全的饭碗。褐石培心幼儿园的铅超标餐食是一面镜子,照见了监管缝隙,也警醒我们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措施,让每一口饭菜、每一间教室、每一条街道都成为“零风险”的存在,真正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