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时政·经济总第3419期 >2025-07-28编印

凡人微光汇聚新时代奋进力量
刊发日期:2025-07-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山 海



  吴菊萍张开双臂的那一秒,只够心跳一次;却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被拉长成十五年。2011年杭州的盛夏,她以粉碎性骨折换回2岁妞妞的新生,托起了一段跨越血缘的亲情传奇。十五年岁月流转,这位“最美妈妈”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人性至善,让“英雄”二字回归平凡本真。
  十五年,吴菊萍把“一秒”延伸成“一生”。她退回百万捐款,转身发起“魔豆妈妈”,在大山深处点亮电商微光;她把“干妈”的称呼,写进两家人每一顿团圆饭,也写进《民法典》第184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制度托举善举,善意不再孤单。今年的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首次将“法律护航”列为重点议程:见义勇为人员医疗、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全链条”政策同步落地,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成为过去时。
  吴菊萍的故事像一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2022年桐乡青年徒手接住坠楼儿童;2023年杭州亚运场馆加装防坠网;今年大会新增“群体奖”,致敬大桥上集体拦车的普通人……凡人微光,终成星河。当我们把镜头拉远,会发现见义勇为的英雄们名字、籍贯、职业各不相同,却在同一道题上写下相同答案——当别人需要,我恰好就在。吴菊萍曾说:“我只是个母亲。”而牺牲在火场中的快递小哥、拦车救人的老兵、跳河连救三人的大学生,也都用同样朴素的话回应追问:“谁见了都会做。”朴素,正是民族精神最锋利的刀口,它划开了“值不值”“扶不扶”的算计,让“应该做”成为无须论证的公理。他们共同拼出一幅新时代精神地图——它不在云端,而在街巷;不靠呐喊,而靠弯腰;不图惊天动地,只把“人”字写正。
  表彰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跑。吴菊萍曾带着妞妞写下,“愿你我永远保有对生命的敬畏与温柔”“让见义勇为成为无需提醒的自觉”。这是写给孩子的,也是写给时代的:当善意不再需要被追问“值不值”,当英雄不再需要被担心“疼不疼”,这个民族就完成了最深沉的精神成人礼。
  有价值才能凝聚力量,有力量才能成就梦想。和平年代,真正的英雄主义,是把刹那的壮举,化作日日的寻常。新时代,谁是真正的英雄?见义勇为者当之无愧,他们是社会正义的代名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榜样。山河无恙,是靠无数个“微光”叠加;人间值得,是因亿万凡人始终相信:当他人有困,我必助之。


(涪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