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综合总第3420期 >2025-07-30编印

图书馆变“托儿所”?惠普托管的空白与出路
刊发日期:2025-07-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昱 博



  近日,多地图书馆纷纷发文批评“家长甩手放娃”现象,衡阳市图书馆工作人员透露,每天有近100名无看护儿童在馆内滞留,家长甚至点好外卖就让孩子独自待一整天。原本安静的阅读场所变成了嘈杂的游乐场,部分家长将公共资源异化为免费“托儿所”的认知误区。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其首要功能是为所有读者提供安静、有序的阅读环境。当大量无人看管的儿童在馆内奔跑喧哗、追逐打闹时,不仅破坏了其他读者的阅读体验,更可能对图书文献造成损毁。这些被“寄存”的儿童,同时也面临走失、受伤等安全风险,一旦出现意外,图书馆在法律责任与道义责任之间将陷入两难境地。
  笔者认为,这种“甩手式托管”本质上是一种责任转嫁,将本应由家庭承担的儿童监护义务,以“学习”的名义转嫁给了公共机构。部分家长之所以心安理得地将孩子“寄存”在图书馆,根源在于对公共资源性质的认知不足。在他们眼中,图书馆不是需要共同维护的文明空间,而是可以免费使用的“替代性托儿所”。这种思维背后,既反映出教育理念的偏差,也暴露出对公共规则的漠视。可以预见的是,当越来越多的家长效仿这种做法,图书馆最终将失去其作为阅读场所的基本功能。
  事实上,图书馆假期变“托儿所”,我们更应该看到其背后的托管需求。面对这种现象,任何一方都无法袖手旁观。图书馆方面应当通过明确的制度约束来划定行为边界,如设立儿童入馆陪同制度、划定专门的亲子阅读区域、对无人看管儿童建立登记劝返机制等。社区与学校需要共同构建更完善的课后服务体系,填补那些真正需要托管服务的家庭的需求缺口。而家长更应反思,再完善的公共设施也替代不了父母的陪伴与引导,真正的教育,应该从父母遵守这些规则开始。
  如何有效解决学生假期“看护难”问题呢?今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中就提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会同街道(社区)和共青团、妇联、工会等部门,充分利用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科技馆、体育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和公共设施,精心组织各类托管服务。而部分省市也都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托管班,前一段时间,“村里腾出空调房免费托管全村孩子”也赢得全网点赞。
  可见,图书馆可以成为假期托管服务的一环,但具体落地到执行,不仅考验着图书馆的管理能力,也指向假期托管服务模式的探索与规范。这个老问题会有怎样的新办法,关系着家长们的“急难愁盼”,也关乎经济效率和社会福祉。或许这才是图书馆作为“城市教室”的终极意义——它不只提供书籍,更提供一种文明的范式。


(涪江锐评)